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 《青年记者》2007,(7):31-32
他们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以勤奋和高产以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称誉中国纪录片界。2005年,他们以过半百的年龄,超常的智慧、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行走在令常人难以抵达的世界屋脊,记录下那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生存状态,昭示着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他们创作的纪录片《水羊年·纳木措》一举获得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艺术节“金熊猫奖”,加拿大世界华媒体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和中国十大纪录片奖。他们就是享誉中国纪录片界的“神仙眷侣”——海南电视台记马小钢、方燕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3,(23):2-3
<正>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11月7日至9日,新华社推出系列纪录片《大道之源: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每天一集,共三集,分别是《文化根魂》《治理智慧》《文明之光》。中国记协组织开展“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11月16日,中国记协组织开展的“守护理想之光——好记者高校行”首场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此活动是全国新闻界共同参与的一项树立新闻理想、展示新闻人风采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薇 《视听界》2005,(6):74-75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纪录片栏目化与市场化的争论不绝于耳,让正遭冷落的纪录片突然变得“不太冷”。独立制片人,一群希冀能在体制之外寻找真实的创作者们,一直恪守立足精英文化的视角与独立自由之精神,担当着纪录片领域中“麦田守望者”的角色段锦川,中国独立纪录片业中坚人物,其作品《八廓南街16号》迄今仍是惟一获得国际纪录片最高荣誉——法国真实电影大奖的中国作品。  相似文献   

6.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在我国确立了第一传媒的地位,电视纪录片数量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相当数量的各类纪录片,如风光文化片——《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黄河》、《望长城》等;政治人物传记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着强烈政论色彩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祖国不会忘记》.《中华之剑》.《中  相似文献   

9.
就像拍摄纪录片《再说长江》无法逾越20年前《话说长江》的那个坐标一样,评析这部新作,也难以脱离对于《话说长江》那部曾经创下40%收视率、在一代人心中留下深深印记的“电视连续节目”的观照。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通过纪录片建构、展现世界遗产如今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多维视角的艺术观照与艺术真实,从而讲好有关世界遗产的“中国故事”是当下世界遗产题材纪录片创作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纪录片《瑰宝-文化自然遗产在福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福建篇为例,简要分析这类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叙事技巧,关注其宏大叙事中的“微观照”,探索同类题材纪录片创作切入点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2.
李佳咪 《传媒》2023,(14):53-5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网生化转向”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迎合网络审美,因为纪录片的创作既要创新表达手段,更要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为例,从叙事方式、视听呈现、精准传播三方面分析网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14.
由景德镇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中国心跳·守碓人》在日前落幕的第45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纪录片竞赛单元“雷米”银奖。据介绍,《中国心跳·守碓人》讲述了一个用传统工艺生产陶瓷原料“釉果”的工匠——詹金福的一天。  相似文献   

15.
胡荣 《新闻界》2001,(1):46
11月 17日看一家南方的晚报,在其《足球新闻》版读到一则消息——《四川队引援只要最好》,文中言之凿凿:全兴俱乐部副总许勇“昨晚”向记者表示,“对杜拉乔尤和阿莫尼克这样高水平的外援非常有兴趣,俱乐部会尽力争取使他们加盟全兴队。”笔者正为全兴队可能再添猛将而高兴,定睛一看稿件栏目,却又一头雾水——《江湖流言》。莫不是“流言”一词另有高深莫测之意,可查来问去,除了“没有根据的话”外,未见其他解释。新闻媒体传播这种“ 5个 W”齐全的“流言”,这到底想让我等普通读者是信抑或不信 ?  揣摩此举用意莫过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沈书 《新闻战线》2023,(14):54-5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黑龙江,始终牵挂黑土地。我作为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总导演带领团队创作的三部曲——《拉林河畔》《兴安岭上》《乌苏里新歌》奏响了黑龙江省在新时代破题“三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上催人奋进的交响乐。《希望的田野》三部曲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纪录片走进黄金时代的标志之作,纪录伟大新时代的成功范例”。30余年风雨兼程,不论是在一线采访,还是担任团队和项目负责人,职责在变,但我作为新闻人的初心不改。  相似文献   

17.
《风味原产地》系列美食纪录片作为成功“风味”IP,在成功记录了潮汕、云南、甘肃的代表性美食地图之后,将镜头对准了西南地区美食的沧海遗珠、深藏不露的小吃天堂——贵阳。本文将通过大众化的小人物叙事视角探究《风味原产地·贵阳》受欢迎的因素,从影视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在这部纪录片的选题选材、脚本创立、悬念设置、故事节奏、叙事艺术元素等方面的叙事方式,为造就“爽爽的贵阳”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如何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乔岩冰  赵明 《新闻传播》2007,(12):24-26
毫无疑问,选秀节目是当下中国电视传媒的最大“亮点”。经过2005年的试探与铺垫之后,这一新兴节目形态在2006~2007年间更加“热火”。在《超级女声》和《加油,好男儿》的耀眼光环之下,电视领域的其他探索似乎都显得那么的黯然失色。弥足珍贵的是,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发现档案》作为一档日播纪录片栏目,不仅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始终致力于影像本质——物质现实的复原——的执着追寻,而且牢固树立起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奇迹。笔者以为,《发现档案》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启发我们探讨纪录片创作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26日晚,由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评选揭晓,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英和白》获得“最佳长纪录片”、“最佳创意”、“最佳导演”和“最佳音效”等4项大将,成为本届电视节上获奖最多的纪录片,也是中国在历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奖项最多的一部纪录片。本届“金熊猫”奖的评选分为人文及社会类和自然及环境类,每类分别设有7项大奖。来自世界各地的342部(423集)优秀纪录片参与两大类共14个奖项的角逐。最终,湖北电视台选送的《英和白》,从人文及社会类的247部参赛作品中…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动向。继引进法国纪录片《与鸟同飞》在影院上映后,田壮壮的《茶马古道》也在影院上映, 这是中国电影院线第一次纪录片的商业性运作试探。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全纪录》栏目,称这是一档深度纪录中国地理和人文风貌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有的媒体称此举标志着2004是“中国纪录片狂欢之年”。《东方全纪录》系列纪录片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