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认识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编辑学“应该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因为编辑人称“杂家”,“那么编辑学亦可称为杂学”(李荣生等《应该建立编辑学》,见《编辑学论丛》,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编印本第7页)。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编辑学特点、性质和任务的概括论断,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3.
1986年度图书“金钥匙”奖评选说明一、为了促进图书出版工作的繁荣,不断提高图书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出版界与读者的联系,《博览群书》、《编辑之友》、《书林》、《杂家》、《编辑学刊》和《文汇读书周报》决定联合发起“1986年度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二、本评奖活动于每年第一季度开始,由参加活动的出版社提出上一年度的初版优秀图书书目,读者可自由投票推荐其中的若干本,作为进一步评选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5.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杂学”。编辑之所以能够成“家”,在专家如林的学术园圃中取得一席地位,关键也在于杂学。编辑的杂学愈丰富,愈能起到“以杂辅专”的作用,使书稿锦上添花,使编辑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于杂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编辑之友》(其前身为《编创之友》)已出各期和其它报刊已屡有专文进行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赘。关于编辑特别是百科性工具书的编辑积累杂学的途径,原拟将个人自五  相似文献   

6.
编辑概念与编辑特征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大概是杂学了。杂与专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编辑就专在杂上,专在能将杂七杂八的东西融会贯通起来,形成一种有独特规律的社会活动。编辑学是一门最具开放性的学科了,几乎人类各种科学成就都可被其广泛地吸收与应用。我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杂学的。但我不主张将编辑学搞成各种知识的博览会或超市,它尽情地拿来、广泛地吸收,却是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概念、独特体系与构架的学科的。  相似文献   

7.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8.
所谓“非是”,即“不是什么”。本文题旨所在,是要对那些与编辑学理论研究相悖的形式与方法进行一番检视与思考。 三年前,笔者曾为《编辑之友》杂志草拟过一则《征稿启事》,登载在1991年第6期上,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编辑学理论研究已走过了它的草创时期,目前,若想最终建立起这门学科的大厦,似应注重于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入手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对于仍然将论题停留在诸如有学无学、有多少分支学科、如何研究这门学科之类的只打外围不攻坚层次的文章,本刊将敬而远之。”“论文,应当‘论’、应当‘证’,而忌‘议’。”现在再来翻检这段文字,这只是笔者当时在读稿  相似文献   

9.
清人笔记随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序 笔记的特点,内容为“杂”,形式为“散”。故历代著录多入杂家与小说家。《隋志》入《风俗通义》于杂家,入《世说新语》于小说家。《宋志》入宋祁《笔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四著录《笔记》三卷,即此书)于杂家,入释文莹《湘山野  相似文献   

10.
由上海市编辑学会主办、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杂志《杂家》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这是该学会继《编辑学刊》出版之后的又一个刊物。《杂家》是以各类图书、期刊、报纸编辑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文化、艺术、教育部门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杂家》反映编辑的思  相似文献   

11.
近期的编辑学研究:点与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学研究,也许并不能说是发轫于80年代,然而却不能不说是自80年代才兴盛起来。编辑学一词,虽然已初见于50年代的书籍,但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也是在80年代才奠定的。其主要标志有三: 一、不仅出现了大批编辑学论文,而且出版了一批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如《实用编辑学》(1987)、《编辑学论稿》(1989)、《编辑学通论》(1989)、《书籍编辑学简论》(1989)、《科技编辑学概论》(1989)等。并成立了“中国书籍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等以出版编辑、出版书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批专业杂志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科学》……多种。  相似文献   

12.
编辑学研究的误扩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概念的讨论正在深入,这无疑会对编辑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准备谈一谈由“编辑”概念引出的“编辑学”概念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文化缔构与编辑学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认为:关于编辑活动的释义存在着缩小和扩大两种倾向,“缩小的倾向,往往把编辑活动界定为‘六艺’,或‘六艺’加信息”,“扩大的倾向是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了”。书中没有引用这两种倾向表现者的原文、原话。如果我没有猜测错的话,那么,“扩大的倾向”当指包括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以下简称王文)在内的一些文章的主张。因为,王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着眼于文化的。 我赞成《导论》的“编辑学是研究和探索编辑现象与编辑活动规律的科学”的简单定义(对其“详言之”的内容却不敢苟同,容待下文评说),也认为确实存在着缩小和扩大“编辑活动”释义的两种倾向。但《导论》认为“把编辑活动延伸到文化或其他领域中去”就是“扩大的倾向”,却是大谬了。道理很简单:编辑活动本身就参与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积淀。所以,鲁迅在《<译文>复刊词》中说,出版家(包括编辑家)“大抵是‘传播文化’的”;斯坦利·安文在《出版概论》中特地引用了约翰·莫利的《回忆录》中的一  相似文献   

13.
边集 《出版科学》2004,(2):20-20
文集一类的书,难免流于杂,读阙先生的《编辑研究文集》却没有此感。这是一部研究编辑原理、编辑实务乃至研究编辑学的专著。《编辑学理论纲要》是全书的“纲”,其他相关文章是“目”。从其他相关文章中可以找到《编辑学理论纲要》中许多观点形成、发展的轨迹;《编辑学理论纲要》则是作者  相似文献   

14.
【小序】笔记的特点,内容为"杂",形式为"散",故历代著录多入杂家与小说家。《隋志》入《风俗通义》于杂家,入《世说新语》于小说家。《宋志》入宋祁《笔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四著录《笔记》三卷,即此书)于杂家,入释文莹《湘山野录》于小说。《四库全书总目》于杂家、小说家之下又分多属,如杂家类入《容斋随笔》于杂考之属,入《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邓颖超同志审稿 1979年10月16日中午,邓颖超同志审阅了采访她会见海外侨胞的稿件后,对记者说:“你们的《中秋佳节话友情》,报上登了,我看过了。那篇文章里有两个地方不符合实际。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只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邓颖超同志还强调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  相似文献   

16.
“你们在农村的通讯员,要多与农民交朋友。说实话,我们在上面,‘洋’的、‘大’的东西你们搞不过我们,‘土’的东西我们却搞不过你们。‘身’入农村,‘心’系农民是大有可为的。“这是二十多年前江西日报一位资深的记者前辈来安福县采访时,对我说起的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回想起20多年的新闻实践,翻阅自己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采写的4000多篇稿件,几乎都浸满了一个浓浓的“农”字。 常下去走走 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通讯员要常下基层去走走,保准你没错。我在县行政机关工作了近40年,换了七、八个单位,始终不改常下…  相似文献   

17.
一、为了促进图书出版工作的繁荣,不断提高图书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出版界与读者的联系,《编辑之友》、《博览群书》、《书林》、《编辑学刊》、《文汇读书周报》、《书讯报》、《出版研究》、《中州书林》8家报刊,决定在“1986年度图书‘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北京青年报》不久前发表孙建清为该报“文化论坛”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忆旧”书何其多》,文章说,当下图书市场忆旧题材最为火爆,看看书架,翻翻读书报,杂家杂忆之类的书籍不时跳入眼帘。许多文化名人都拿起了笔在“思痛”和“忆旧”,已经面世的作品《牛棚杂忆》、《顾准日记》、《吴宓日记》、《谭其骧日记》、《思痛  相似文献   

19.
10月5日在青岛市香港路路边买了份当日的《半岛都市报》,上车后翻起来,立即被二版头条千字言论的标题吸引了。我当即与同车的另外三人说:“你们听听——《‘啃老’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啃’》。“同车人全大笑,而后便各自述说自己熟知的事例。  相似文献   

20.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