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法,这种作法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这种模式,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习作的困难 5~6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有一条:“能写简单的纪实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其中,“内容具体”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张化万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生活,没有内容可写,而是下面的情况制约了他们的习作。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3.
郭颖 《陕西教育》2007,(11):61-61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习作常规.通过“接龙日记”的方式打开学生习作兴趣的新视窗,引导学生喜欢用笔说话.让学生觉得习作是简单的.习作是自然的、习作是随心的,它没有什么模式,也没有什么框框。习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充满情趣的。  相似文献   

4.
“习作欣赏课”.它不仅教会孩子发现美.更教会孩子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它引导孩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习作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习作教学:“习作即生活”,学生有生活为什么写不出表现自己真实生活的习作?这表面看似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困难,其实,折射出我们习作教学的不足。习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需要,因此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关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雨果曾说:“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有多少时候、用了多少精力让习作成为还原儿童精神的心灵解放的活动?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将习作教学演化为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写作规范,使习作在学生那里堕落为一种没有情趣和意味的机械生活。因此,尽管我们竭心尽力,但换来的仍是学生习作热情的萎缩。有人曾尖锐地指出:为何我们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相似文献   

7.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不再“怕作文”呢?一直以来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众所周知,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  相似文献   

8.
“烦死啦!又是作文课!”这是我在上习作课时经常听到身边的学生发出的感言。我利用课下时间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并不是讨厌作文课,而是作文时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于是,每次习作课部分学生不能按时交作文,就是那些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少有看得过去的。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是依靠看《作文大全》等现成的作文书,然后选取其中一篇作为样本,  相似文献   

9.
何捷 《四川教育》2006,(2):79-80
向报刊投寄孩子习作和推荐参赛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最好的“催化剂”,因此,每有好稿件,我总满怀希望地寄、寄、寄。果然,孩子们的习作热情,创作灵感就在这频繁的编读往来中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可是,每当回想起那一篇落榜的参赛习作时,心中总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些东西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让我们先来看看它吧。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他们不再“怕作文”呢?一直以来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地探索着、实践着。众所周知.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1.
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习作评改的主体绝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儿童本位,尽可能调动他们参与评改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享受习作评改的乐趣,让习作评改课堂溢满活力,收到实效,让习作评改课堂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12.
很多语文老师给学生习作打分时难得打高分,这往往倒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学生习作水平确实不高。作为老师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写出好文章,然而难得打高分的做法是否有助于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相似文献   

13.
余尚云 《课外阅读》2011,(10):343-343
现在的孩子,一提起作文,一举起笔,脑子一片空白,习作,成了一些学生心中的“顽石”“拦路虎”,心中总是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习作,他们不能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他们的兴趣还没有完全被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习作成为孩子们抒发情感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牛动的创造。”习作中,我们所教给学生的不是用之一时的法宝,而是用之一世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思维。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无论口头说出的语言还是书面写出的语言都是思维的产物,所以,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往往不单在语言本身而直接与思维水平相天。这就决定了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作文常常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些与学生习作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汪庭银 《文教资料》2010,(26):84-85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相似文献   

16.
徐燕秋 《广西教育》2012,(18):70-70
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既写不好,也不愿写。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把习作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呢?对此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阅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激发灵感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楼主:欢迎各位光临“玩转习作阁”,由于是首次开张,本楼主有必要将“玩转习作阁”的特点与各位絮絮叨。在这里,习作绝不是“头疼事”,而是轻松的惬意事,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变亦不变”的生活中发现新颖、独特、有个性、有价值的习作素材,始终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精心选择,在“以小见大”中捕捉生活中新颖、真实的习作素材,许多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会跃入学生眼帘,促进学生思考,唤醒学生习作灵感。  相似文献   

19.
在习作教学中走生活化之路,是指写作动机应来自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因而,写作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对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丰富他们的精神“内存”,点燃他们的精神潜能,在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时为情造文。  相似文献   

20.
习作不是掌握一个词、一个句子那样接受性的学习,而是一个运用全身知识储备进行个性化的倾吐;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禁锢了他们的个性,忽视了他们的成长,使他们无法进行个性化的倾吐,进而使得习作成为学生避、学生怕的话题。为此,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时空,将学生带进广阔的生活舞台,只有这样,才会唤起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