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多数国人而言 ,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 ,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就是“素质”的培养 ,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 ,就是“学而优则仕” ,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 ,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 ,或来自领袖话语 ,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 ,关键在于 ,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 ?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4.
有人曾对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你最讨厌的家教方式是——”填写“唠叨”的占65%;“你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62%的学生答的是“理解子女,不唠叨”。可见,唠叨确系现今家教中的多发病。家教中的唠叨,内容大多指向“不准”、“不许”、“不要”、“切莫”等禁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和艺术的途径,以情感渗透和心灵修养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整体感性教育。因此,进行审美教育,不是灌输式的、信息存储或积累式的,而只能是“启发”式的,“示范”式的,什么是启发?“启发”首先是“启蒙”,即把被“蒙”的东西揭发出来。“启蒙”就是“揭蔽”,“揭蔽”为“真”、为“明”、为“善”。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以及审美创造力与鉴赏力的培养来开启授教对象的智慧,发展其创造力,并且通过美的观照,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人格与心灵的升华。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从概念、推…  相似文献   

6.
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意识和道德素质教育是如今教育界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在讨论过程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者往往对三者的关系认识不清,甚至还出现许多糊涂认识。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谈特抓“道德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心”“法”“德”并举的教育。就现实意义来说,更应注重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一、身心健康,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身心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基础的教育。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过…  相似文献   

7.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8.
“严师出高徒”已成为人们的经验之谈。但在很多时候,学会“宽容”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学校中,有缺点的学生才是正常的学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因“人”而宜,正确使用“严厉”  相似文献   

9.
论灌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灌输,目前国内理论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灌输论”所要解决的是“有关政党的作用和性质的根本问题”,也有的认为“灌输论”就是“传播发展论”,“教育宣传论”,“教育方针方法”,本认为:“灌输”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灌”中有“教”,“输”中有“育”,这是灌输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之一,而灌输教育的目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高教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TO的有关规定 ,教育市场的开放属于“服务贸易”范围 ,那么 ,面对入世以后势必更为激烈的教育市场的竞争 ,中国教育界是否已经有了必要的准备和应对的举措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势所难免 ,我们又有何对策呢 ?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 :现代教育的挑战和机遇1 “全球化”与“多极化” :当代高教发展的基本背景。人类教育的发展总是以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境况为依据的。毫无疑问 ,人类跨入的新世纪是一个更为“全球化”的世纪。“贸易自由化”、“市场跨国化”、“信息网络化”、“科技同步化”、“环境一体化”等趋势的愈演愈烈构成了一…  相似文献   

11.
借鉴庄子的思想方法,可以将艺术教育划分为“技”、“艺”、“道”三个不同层面,艺术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又是审美教育,更是境界教育。艺术教师的职责也分别体现为“因材施教”、“授之以渔”和“传道为师”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论法的观念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的观念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什么是法的观念?笔者认为要搞清什么是法的观念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法”。“法”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可以用来表示一切“法则”。在伦理学领域与哲学领域,“法”不仅指法律之“法”,还包含道德之“法”、伦理之“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研究的真正对象。在界定了“教育问题”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三大特征,即复杂性、整合性与两难性,并把“教育问题”分为“经验的教育问题”和“概念的教育问题”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前俄罗斯总统教育顾问、前俄罗斯教育部长З.Д.第聂伯罗夫为代表的一整套激进的“教育社会化”思潮。该思潮的核心是以“社会化”取代“国家化”。其细目包括:“国家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国家”的铲除;社会本身的“解国家化”、“非国家化”、“自治化”;教育的“解国家化”、“非国家化”、“社会化”、“自治化”、“私有化”;教育从“国家-社会”共管到“社会-国家”共管,最后到单纯“社会”独管;等等。本文的意图在于给读者提供点滴信息,并引发同行们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2003,(12):1-1
2003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非典”催生了部分城市的“非典型”学习模式,但“非典”仅仅是使网络教育有了一个向大众展示自身优势的机会,随着“非典”的悄然消释,这种“非典型”学习模式在学校回归正常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陈筱君 《山东教育》2004,(13):13-13
某日在某教育杂志上读了一篇并不十分精彩的“课堂纪实”及后面附的一大篇授课人的“反思”,脑子里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平庸的课,经过授课人一番“说明”或“反思”,立即变得优秀起来?这堂课这么优秀,教育思想深刻,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方法新颖,教育内涵丰富,教育效果明显。总之,“智慧”和“创造”被授课人在这一堂课里充分地运用了,这堂课的的确确是一堂好课了!一“反思”,平庸的课立即就升级了。这很荒诞。还有荒诞的。一个在教育科研部门工作的干部,科研理论一套一套的,写出的科研论文经常获奖。他没有一天在小学课堂上授课的…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目的的本真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什么是教育目的?我们从其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入手,探讨其应当(ought)和是(is)两种成分,最后得出本文的规定性定义(thestipulative)①。“教育目的”一词由“教育”与“目的”两个主题组成,因此我们有理由从对“教育”和“目的”的相关分析入手来得出“教育目的”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18.
太史弓 《师道》2004,(2):15-15
“√”与“×”,可说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符号。学生时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几乎是天天见,作业上、考卷上少不了“√”“×”;进入社会,要填各种表格,应付各种调查,还是少不了打“√”与“×”;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民主选举、民主测评多了,更是少不了打“√”与“×”。对此人们已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注意到,“×”虽是一种符号,代表着“错”,代表着“否”,但在观感上实在并不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戒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惩戒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引航“问题学生”,强化教师职责职权的“成人”价值;助力维护正常校园秩序和学校正义空间的“成事”价值。教育惩戒的实践向度主要体现为:理念向度:从“规训”到“教化”;主体向度:从“一元”到“多元”;情感向度:从“惩恶”到“扬善”;道德向度:从“合理”到“正当”;法律向度:从“规约”到“合法”。  相似文献   

20.
公共教育的平等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公共教育理念、制度与教育现代化由国家建立公共的、普及的、世俗的教育制度既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是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主张。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由国家或地方公共权力机构负担公共学校教育;用义务教育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实现教育普及。文艺复兴以来,新兴的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需要上升为普遍的、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并通过政治革命建立起了确认和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是“教育平等”、“教育自由”、“教育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