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惠淋 《广西教育》2023,(18):131-136
本文结合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趋势,论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五融合”育人模式构建思路,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其实现路径,提出高职院校可通过将学院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学院育人资源与社会多元力量相融合、人才培养方式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融合、实践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人才引进相融合的“五融合”模式,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带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快速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创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共建产学研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山西省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实例,阐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涵,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成效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明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情况、涉农高职院校“二主体、三融入、四递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型,提出构建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搭建多元共建和管理的涉农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共建政府主导的涉农特色众创空间型涉农创业孵化基地、构建“四递进”的涉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双项目+双导师”制创业孵化模式等策略,并总结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蒋新革 《职教论坛》2020,(1):123-127
新时代产业发展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对高职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使命与要求。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梳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双师工作室共育路径、特色学院特色路径、专业学院多元路径及产业学院融合路径等不同类型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新时代高职深化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路径,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基于PDCA循环理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从机制框架、组织及制度、机制应用三个层面构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针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体系的机制应用层面,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与无锡交通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江苏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实践项目为例,从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计划及准备(P)、应用与实施(D)、监督控制及检查评估(C)、反馈处理及修正改进(A)四大阶段全面阐述高职院校产融合运行机制的运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李萍  黄凯 《广西教育》2023,(6):15-20
本文从意义、任务、现状和发展思路就深度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进行探索,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糖业产业学院为例,阐述开展产业学院“双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双向同步情景、远程实时交互”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做法,为高职院校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具有落实深化产教融合和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为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数字工匠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与政府、行业和企业合作共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但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产教融合不够全面深入与“工匠精神”培育深度不够等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力求破解现存困境,通过构建“双元主体,五维融通,七个共同”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爱专业敬职业、懂技术会实践、有自信敢担当”的数字工匠,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可借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是高职院校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实困境的应然选择。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属于现代意义的共同体,以共同愿景为引领、以多元主体互动性为特征、以文化为核心联结纽带是其三个基本取向;战略共同体、治理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是其路径选择。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以及难以产教融合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并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探索高职教育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产业学院成为加快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开始在职业院校流行。本文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产业学院建设为例,在论述产业学院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提出了电商专业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而产教融合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与市场、企业相对接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美国社区学院产教融合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给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新时代,国家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主要建设模式等进行研究,结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总结出“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医教协同”“校办产业”四种模式建设经验,提出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做实产业链调研、引入龙头企业、发挥基地产能、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实施基地开放共享等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建议,可供同类院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而产教融合又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政策、社会、行业、企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层面来分析,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进行产教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进行产教融合面临很多问题,结合必要性和相关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进行产教融合具体的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产教融合的本质要求出发,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经验,提出以“企业实际生产技能”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实际工序”指导课堂教学流程,以“企业工程实践”提升教学能力,以“企业生产功能”改造教学场所,以“工匠精神培育”打造教风学风的目标,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为例探索产教融合的高水平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企业获得“定制”人力资源以及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实训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有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特点。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使高职院校贴近社会、推进各方利益有机融合并且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基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方面的高契合度,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结合路径,为高职院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高职院校深化发展的进程中,"地校合作"办学逐渐成为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后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校合作"办学产学研协同的意义。沿着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联合搭建产教服务平台、教学实践平台、师资共享平台,共同推进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探索了"地校合作"办学产学研协同实践的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相关院校解决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问题提供案例参考与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为案例阐述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与蕲艾产业协会、湖北省千年艾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蕲艾产业学院,五措并举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以组建产业学院为载体,找准产业、专业与职业的结合点,形成“三业”有效链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制”育人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培养未来社会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通过对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有效实践,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中探索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不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和后备人才梯队,进而为高职院校培养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