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江杨磊  查璐璐 《传媒》2012,(3):18-20
正晚会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形式,历来都是收视与广告投放研究的热点。随着各电视台节目制作水平和制作能力的提升,各种类型和主题的晚会层出不穷,也加大了各频道尤其是央视与卫视之间晚会节目收视和广告投放的竞争。本文从收视和广告两类数据调查结果出发,综合考察2012开年新春晚会中最为有代表性的跨年晚会和春节晚会,进而分析新春档晚会节目受众收视状况和广告投放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逍 《传媒》2014,(12)
正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晚会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造星工场,凡是在该节目中演出过的演员、歌手、主持人都星路大开。但是到了世纪之交,晚会节目却变得屡遭"吐槽"。收视率的绝对数字虽然依旧较高,但是其下滑趋势却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3.
尽管隐性采访在学界备受争议,但作为采访手段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已被我国新闻实务界广泛运用。本文从隐性采访的含义、存在的必要性、现状以及前景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象机、录音机或者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合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  相似文献   

5.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王旭轩 《新闻传播》2023,(2):104-10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视节目体系日益成熟和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中国电视综艺晚会类节目取得了长足进展。春晚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电视综艺晚会节目,在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主持人作为可以直接用语言传递晚会主旨、奠定晚会基调的人,其主持创作样态是抒怀表意的关键。因此,本文以“2022年央视春晚”为例,对电视综艺晚会节目主持人的主持创作样态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蓓 《新闻前哨》2007,(6):66-67
基层台,是指我国现行的中央、省、市、县(县级市)“四级办台”中的县(县级市)广播电台、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宣传单位,基层台主要优势在于其区域化、地方性的特点。基层电视台晚会节目则因其不可改变的局限性和强烈的地区性而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晚会节目通常是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穿插着本地方言、俚语,发散着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有“贴近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记者,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便是接触采访对象、撰写新闻稿件,并以媒介传播的方式"广而告之"。除法律法规、文件资料、统计数据、发言致辞等辅助性的线索外,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便是接触当事人,获取事件真相、外部评价和内涵意义等极具说服力和客观性的事实。这些采访对象中,记者尤其要对特殊采访对象,如精神疾病患者、残疾人、留守儿童、单身母亲等格外注意,一方面是这些采访对象有时伴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在准备阶段要做好心理建设;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活动相对复杂多变,要掌握好采访技巧,力求采访流畅、真实。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采访实际,着力探索针对特殊采访对象调整采访思路,撰写高质量新闻通讯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给新闻暗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比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小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控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授权,切忌滥用。本文不打算对暗访产生的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仅就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为新闻记者在写作之前的一项特殊的调查工作,不仅需要记者认真地询问与记录,更需要记者细心地观察、倾听并思索。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有通过正确的现场观察,深入到事件本质中才能更有利于在采访中获取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对采访中的观察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众 《新闻传播》2012,(9):89+91
财经新闻,作为新闻学当中一个较新的门类,在采访与写作方面,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新闻门类的特殊规律。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由其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一本质属性,导致了财经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采访时,最需要采用"借嘴"的手法;所采写的内容要力求准确、客观;注重搜集和运用故事。  相似文献   

12.
史熔  覃韬  罗璐 《新闻前哨》2008,(6):68-6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与显性采访相较,隐性采访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具有优势,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从具体实践来看.隐性采访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莫娟 《新闻知识》2000,(7):26-27
所谓特殊运动会,指的是不以竞技为主要目的,而是有自己特殊意义的综合性运动会。如各个国家和地区、洲甚至世界性的残疾人运动会,我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等。1994年9月和1995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第六届远东及南太平洋运动会和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采访。通过采访,使我深深体会到,采访这样的特殊运动会,一定要注重一个“特”字。只有抓住这个“特”字,所采写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要注意把特殊运动会与其它运动会区别开来。如残疾人运动会,它与健全人运动会不同,其比赛项目是根据运动员身体不同部位的伤…  相似文献   

14.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活动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新闻采访工作比一般的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新闻记者更要重视采访中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电视隐性采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类型,因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隐藏自己的身份,所以长久以来这种采访类型颇具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特殊的采访类型的法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在西方,它又被称为“调查性报告”。所谓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为获取新闻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作为新闻活动的一部分,隐性采访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即: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8.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往更加繁荣,文化产业也实现了大力发展。本文选择在发展传播学视角下,研究文化晚会节目的“破圈”之路,重点分析河南卫视所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期对其他电视晚会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心理特征及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把握老年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特征表现为:渴望尊重、渴望交流、默守陈规、争强好胜等。在采访中要想得到较为满意的预期效果,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老年心理,掌握具体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和方法,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二、采访老年人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1、接近老年采访对象时,首先必须寻找双方都能接近的“触点”,即记者与老人共有、共知、共爱等一切可以把双方联系起来的东西。其次,尊重老人体现在:不要随意更改采访时间、地点,不要迟到;采访者穿着举止大方、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