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对范畴,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历来,人们把科学与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这对情感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双生子已经穿越了5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见证了人类世界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和革新,从人类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人才培养必须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爱因斯坦都在思考着艺术和科学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两者之间的争论。但不管孰轻孰重有一点不可否认: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科学是探索人类物质世界的学科;艺术则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两者的紧密结合,而唐三彩瓷板壁画就能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古诗中的意象及其审美积淀欧阳冰人类对待周围世界有两种基本态度:科学的和艺术的。科学的态度即客观地、理性地认识周围世界,以把握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部规律,艺术的态度则是主观地、情绪化地感知周围世界的表象,以与天地万物达成情感的交流与融汇。科学态...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诗意课堂”的概念 人类认识世界(自然和社会)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自然科学的方法适用于物质世界的研究和认识,用于解读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至今难以成功。社会与人自身情与理、灵与肉的冲突只能用情感、人物、情节等等构成的艺术化方法认识和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两翼(连载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形态,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妹,从产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时候,科学和艺术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未被隔断,在保持着各自特征的同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艺术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符号化。与人类心灵的三层面对应,艺术形象分为普通形象、典型、意境,审美感体现个体性、群体性和全人类性,艺术符号包含次语言、元语言、超语言,艺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艺术作品具有感性外观层、认识评价层、哲学意味层,艺术鉴赏经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过程。与人类心灵的两系列对应,艺术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掌握世界方式,艺术风格可分为优美、壮美和弱美,艺术形态于是有再现型、叙事类和表现型、抒情类,艺术发展也因之贯穿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7.
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明的两大主要形态,在科学教育中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有区别的两大领域,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艺术的创作也愈加多方位的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直接对话,在世界上正逐渐成为人  相似文献   

8.
人类认识世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也可采用艺术的方法。作为艺术,它的特点是通过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真实的情景,帮助人类生动鲜明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层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一体—分化—再融合的过程。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在三个层面之间层层递进,彼此渗透。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应该实现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方式,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都必须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力。人类对艺术与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艺术走向繁荣、不断变革的有效推动力。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科技进步促使艺术更加大众化、多元化、时尚化,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艺术实践为科技创新带来灵感和快乐体验,有利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艺术修养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见的人,科学和艺术形成了人类的一种语言,科学的飞跃往往是翱翱着美的想象,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引导着人们回归与自然的和谐,艺术等文化活动,是科学创造的源头活水,艺术完是有完整悟性的人。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方式,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都必须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力。人类对艺术与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艺术走向繁荣、不断变革的有效推动力。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科技进步促使艺术更加大众化、多元化、时尚化,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艺术实践为科技创新带来灵感和快乐体验,有利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属性,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也在发展,审美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是一种趋势,而要构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美,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情感。《科学艺术结合构建人的和谐》一书熔科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为一炉,在深刻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本质的同时也展露了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的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硕果。然而,在这种迅速增长的人类文明成果的背后,其基本的精神动因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思维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科学方面形成一种崭新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导致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标志着一种新世界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艺术和科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但艺术和科学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 ,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和科学在其历史演进中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交融互渗关系 ,正是这种积极的相互促进 ,使艺术和科学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的思考--写在获奖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人类心智和情感的产物 ,它与科学一起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形象地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他说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 ,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艺术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关系重大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艺术 ,人类的文化是不完整的 ,也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艺术 ,人类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 ,人类…  相似文献   

17.
人类古老的文化传统都离不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如果从追溯学的角度看,科学分离于哲学;哲学催生于宗教;宗教和艺术孕育于神话。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文化源头的神话日趋边缘化。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科学作为一种认知表达,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哲学发展到近代,力图从世界观高度融科学之真、艺术之美和宗教之善于一身,从而逐渐获得了人类文化的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都积极追求并希冀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师遵照语文教学规律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语文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个性体现和教学作风的独特表现。同时又是技巧的凝聚、气质的沉淀、风度的升华。美国教育学家珍妮特·沃斯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教师,必具有独特的风格追求。追求之一:真与美的和谐交融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的方式。在反映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上,前者运用抽象思维,后者则运用形象思维。前者的特点是静观冷漠,它以客观世界的真实作用于人…  相似文献   

19.
赵娜萍 《河北教育》2002,(12):40-41
在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包含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它是人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一,艺术及艺术教育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对不同时代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二,艺术可以直接体现人的意愿,反映人的心声,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三,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其四,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当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机结合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其五,艺术教育,特别是音…  相似文献   

20.
现年85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肝引起世人瞩目。这部书展现了艺术与科学汇流的历史趋势和美妙的前景,给文学艺术送来了批判地继承传统、超越世俗、预见未来世界的美妙信息。曾以《工程控制论》这部开别性的著作闻名世界的钱学森,在他的脑海中不仅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科学世界,而且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作为钱学森年轻的同辈人钱学敏在“编后记”中写道:钱学森从小受过良过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日本留学生,一生爱好文学艺术,钱学森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