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医院近3a收治11例腹膜、腹膜后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蛋白表达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发生于结肠(横结肠)上区3例,结肠(横结肠)下区8例.肿瘤未能完整切除者4例.肿瘤大小≤2cm者2例,>2~5cm者1例,>5~10cm者3例,>10cm者5例.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9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2例.11例患者CD117全部阳性,CD34阳性7例,SMA阳性5例,S100全阴性.[结论]结果提示腹膜、腹膜后间质瘤作为GIST的一种特殊类型,有着其自身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接受治疗时频繁的体外循环和反复穿刺,透析器、管道的复用,经常输血和接触血液制品而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笔者对81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TNF-α与中医阴虚证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阴虚证的相关性,以验证TNF-α细胞因子在阴虚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9例阴虚证患者血清标本进行TNF-α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健康组作对照.[结果]阴虚证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文结果表明,血清TNF-α水平升高可能参与阴虚证的发生发展和免疫功能紊乱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效果.[方法]把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Ⅰ组应用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注射液治疗,Ⅱ组应用甘利欣治疗;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时测定ALT、AST、TB.结果:治疗组6例纳差、恶心、厌油等症状消失,2例缓解,1例无效,1例死亡,有效率80%.对照组5例纳差、恶心、厌油等症状消失,3例缓解,1例无效,1例死亡,有效率80%.2例合并少量腹水患者治疗后腹水均消失,死亡病例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较重。肝脏体积两组治疗前后均无变化,ECG,电解质、血、常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特殊变化.[结论]提示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绿脓杆菌菌苗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62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被分为菌苗组(32例)和胸腺肽对照组(30例),并对二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菌苗组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胸腺肽对照组(73.33%).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菌苗的良好效果是由于其免疫调节作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大肠癌术后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针灸在大肠癌术后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显效率为90%;而对照组有效率为40%,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在大肠癌术后具有很好的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探讨其对早期心肌损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CTNI的测定利用Beckman Acces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CK-MB的测定利用日本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法.测定5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CK、CK-MB;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血清CTN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敏感度为92.98%,特异性为97.96%,UAP组血清CTNI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肌钙蛋白Ⅰ联合检测CK、CK-MB,在早期心肌损伤的诊断、疗效检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14例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和大量补液的方法治疗,观察血生化、血渗透压指标变化和转归.[结果]临床好转9例(62.3%),死亡5例(35.7%).[结论]对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及时正确诊断、及早胰岛素静脉应用和积极纠正高钠血症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组织蛋白酶-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情况.[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66.67%,它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转移和肠外转移成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分期和分化程度等无关.[结论]组织蛋白酶-D可作为预测大肠癌复发与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大肠水疗用于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180例大肠癌患者随意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行大肠水疗与传统的肠道灌洗,进行临床观察,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水疗组并发症如急性肠梗阻及离子紊乱、缺水少(P<0.05),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相等(P>0.05).[结论]大肠水疗法是安全、有效、痛苦小的术前肠道准备方法,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代偿能力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以及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双环醇75~150 mg/d治疗24周,治疗前后分别肝活检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双环醇治疗前后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经双环醇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可以减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反应,同时明显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血清TNF-α、TGF-β1的变化.[方法]121例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两组,均以综合治疗为主,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共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eAg、HBV-DNA、TGF-β1、TNF-α的变化,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HBeAg,HBV-DNA转阴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NF-α、TGF-β1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病死率也下降.[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应该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这对减少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病毒病原学 ,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方法 :应用ELISA及PCR等方法对 7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进行甲、乙、丙、丁、戊等病毒性肝炎检测。结果 :乙肝占6 6 .2 % ,丙肝占 2 .8% ,乙丙混合型肝炎占 9.9% ,乙丁混合型肝炎占 4 .2 % ,未定型肝炎占 16 .9% ,未发现甲、戊型肝炎。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是慢性肝病 (尤其是肝硬化和肝癌 )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山茶和油茶种子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山茶和油茶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山茶和油茶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两种种子都含有4种脂肪酸:棕榈酸(8.45%和8.49%)、硬脂酸(2.67%和1.84%)、油酸(79.92%和81.62%)、亚油酸(8.95%和8.05%).[结论]油酸在山茶和油茶种子中的含量均很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液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C)联合检测对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液α1-MG、CystatinC的含量,连续监测法检测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结果]患者尿中α1-MG、NAG、Cystatin 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纯检测上述指标中的一项或两项阳性率较低,联合检测三项阳性率较高.[结论]检测尿液α1-MG、NAG、Cystatin C是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患者肾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的影响.[方法]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拉米夫定治疗30例慢性乙肝患者,并与30例拉米夫定单药治疗患者比较,观察治疗后血清病毒学标志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时联合治疗组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和24周时联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有助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类新基因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Polym erase)反式调节蛋白(HBVDNAPTP1)结合蛋白(HBVDNAPTP1BP).[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HBVDNAPTP1BP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组织表达,以及编码蛋白的化学物理性质与结构特征.[结果]HBVDNAPTP1BP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3区5带1亚带,可在组织中低表达,但在多个组织中无表达.HBVD-NAPTP1BP的相对分子量为11 905.6,理论pI为7.72,不同条件下的消光系数为14 230 M-1cm-1或13 980M-1cm-1(280 nm),在体外哺乳动物网状细胞中的半寿期为30 h,并且无卷曲螺旋区域,但具有3个较强的疏水区域.HBVDNAPTP1BP无特殊二级结构,仅有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不具有跨膜螺旋结构,无信号肽序列,定位于细胞核中.[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对HBVDNAPTP1BP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乙型肝炎、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把95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80 m l、复方甘草酸单铵120 m l、甘草酸二铵40 m l静脉点滴,用药前、用药2周及4周观察三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肝功能、HBVM、HBV-DNA定量.[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空腹血糖的均数分别为5.28±1.75、5.32±1.66及5.65±1.82 mmol/L,在用药2周时,三组患者空腹血糖的均数即已有所下降,至用药4周其空腹血糖的均数分别为4.5 1±1.6 5、4.6 8±1.3 7及4.9 8±1.87 mmol/L,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空腹血糖的均数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疗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下降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甘草酸苷对慢性乙肝患者的血糖没有升高作用,反而在一定剂量下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