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莲池书院是清代在保定设置直隶省最高层次书院,其课程内容起初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所开课程多种多样。自从近代西学被引入了书院,莲池书院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中西交融的态势。名师讲学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课艺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师生关系的融洽,考课制度化建设,共同构成了书院的教学景象。  相似文献   

2.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生命世界与莲池书院维系在一起,他倡设莲池讲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加强莲池书院的教育管理;面对新教育改革中的两难困境,主张废除科举,改革书院,引进西学,建立学堂。清末书院改制时,他卸任书院院长,带着在莲池书院中遇到的问题踏上了考察日本教育之途。  相似文献   

3.
莲池书院是清雍正时期在保定古莲花池设立的官办书院,作为当时直隶省最高级别的文化教育机构,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关注和赞扬。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社会处于民族危机中,莲池书院的管理者以其敏锐的教育洞察力逐渐引进西学,对书院的课程及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改革,并由此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在近代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黄彭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是莲池书院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担任院长的人。黄彭年在第二次担任莲池书院院长时,改革了教学方法,增舍古学,提出了"化乡酬世"的教育理念,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自此莲池书院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6.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著名的省级书院,一度成为北方学术中心之一以及南方桐城派学术传播重镇。由于清政府的特别关注以及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为代表的一批名师主讲书院,莲池书院在义理词章的旧学教育、实学实用的教育调整中独领风骚,人才辈出;而且在新旧博弈,西学导入,新式教育代替传统教育的冲突、转型与改革、突变中也翘楚同类书院,引领晚清官立书院之潮流。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形势以及桐城派思想未能有效突破传统学术结构框架而实现现代转换,致使莲池书院走向衰废,无力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进程中实现现代性再生,成为晚清书院近代转型中飘摇零落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莲池书院是清代在保定设置的直隶省最高层次书院。在莲池书院的教学活动中,名师讲学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环境优美,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其供祀活动具备多种教育价值与作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莲池书院作为清代地方官方书院新旧交替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讲莲池书院是吴汝纶一生从事的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吴汝纶主动辞官从教,在任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的十余年间,致力于培养人才,并对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推动了书院的近代化进程。一批文坛精英和政坛要人都曾就读莲池书院,从师吴汝纶。在吴汝纶的经略之下,莲池书院成为北方文教的中心,带动了直隶学风的转变。执教莲池也奠定了吴汝纶作为一代教育家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办学经费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书院的办学活动起着直接的制衡作用。莲池书院的经费来源广泛,并相对充足,为书院教育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近代教育家吴汝纶在主持莲池书院期间特别重视办学经费,曾为书院别筹经费,对书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墨  王丹阳  郭佳 《文教资料》2008,(3):108-109
本文通过对清末莲池书院刻印图书的源流探索,并综合地方志、书目、史料等各方面的文献信息,分析阐述了莲池书院与莲池书局的关系,同时列出了一份比较完整的"莲池"书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历任直隶总督对保定莲池书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历任直隶总督与莲池书院的院长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莲池书院的发展过程中,图书建设、学院经费、课程管理、考课、讲学等多方面,直隶总督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在任职期内对书院在嬗变中所做的调整及改革的努力尤为突出。政府与社会的合力是莲池书院兴盛与转型结局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重视地方教育,他为莲池书院购置书籍,设学古堂,订立《学古堂章程》。李鸿章先后聘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教学环境,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促进了直隶乃至全国的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现代高校课程管理体制历史演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课程管理是高校课程与教学领域亟待开拓的领域,高校课程管理体制是其中重要的问题。文章描述、分析了从清末至今各时期的高校课程管理体制,为当前更好地理解我国的高校课程管理体制.并为构建良好的高校课程管理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代,归化城和绥远城共建有三所书院。即启秀书院(长白书院)、古丰书院、启运书院。形成了满、汉、蒙三学并立、分庭课徒的格局。三书院在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显示了不同于内地书院的诸多特点。这些书院不仅在人才培养和繁荣当地的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书院史上也应有其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储林 《教育文化论坛》2013,(5):125-127,130
贵山书院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在明阳明书院基础上兴建,是清代黔省规制最高的书院。其历明清民国三代,见证贵州书院之兴衰改制,体制规模甲于全省,为全省书院建设树立了标杆,培养了众多人才,在教化黔中、推动贵州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有着重大历史贡献,同时也映射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发展,堪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的有关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的指导思想,指出了戴钧衡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全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他撰写的《桐乡书院四议》对书院教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桐乡书院也因此成为晚清书院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