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这…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灵魂应该是“功在做人”,而人文教育的功能恰恰是使人成为人。教师教育就是培养教师,培养教师能够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教人做人。教师要教人做人,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人,而要成为人,则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与人类的自我尊重、自我反省、自我关怀直接相关的教育,他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格调,智力修养,纯洁人们的情趣,使人们超然物外,高瞻远瞩,最终获得造福人类社会的道德自觉,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旧式教育教人背古书,读古籍,代“圣人立言”,目的是培养能吃官俸的贵人或“儒学生员”,而对个人的技能根本不教,该教育严重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人民大众,成了少数人应付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异化”工具。尽管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旧式教育仍没有随封建制度的崩溃而消失,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遵循我国语文教育的嬗变规律。针对其弊端,叶圣陶提出了他的具有革新意义的语文教育整体观。  相似文献   

5.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而所谓自主,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布鲁纳认为,教学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引导学生发扬自主精神,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课本到多媒体影视文化学习语文,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语文教育必须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放飞学生的个性,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和创造力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始终从事和指导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曾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继续启迪我国的语文教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其中,语文工具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思想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8.
夏智 《现代语文》2006,(8):18-18
最近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上读到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一篇文章——《新课程的当务之急》,感觉到王尚文教授又“急”了。尽管王尚文教授表示“由于教育问题往往不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但依然是担心“语文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他在为今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而着急。我昕过王教授的报告,也看过王教授的一些文章,确实感到王教授是一个喜欢“急”的人。我想王教授和其他关心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人士一样,真的在为今天语文教学现状的不如人意而着急。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根据母语特点,遵循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让儿童学好语文的科学。语文教学也是艺术,是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富有魅力的传承语文知识能力的艺术。由于母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中国的语文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的教育,也是使儿童成为真正中国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思考之一: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培养社会精英和合格的公民。不过,富兰克林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的“自我认定”的能力。用摩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语文不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承担文化构建使命的文化主体,在这个层次,语文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修养教育,围绕的都是“人的发展”这个中心,关乎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新课标的这一导向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著名的语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教学论著中,虽没有提到过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他的语文教学观却深蕴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实践。夏老先生十分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认为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他主张把人放在教育的首位,也就是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意识,有独立人格、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看待,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非常赞同卢梭的“不管学生将来人何等职业,先使他成为一个人”的观点,他说“人”应灵肉一致,全面发展才能有益于社会,他还说,普通教育中所列的科目都…  相似文献   

13.
向明 《中学文科》2007,(6):103-104
自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提出后,几乎所有的讨论都是集中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上。其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生活教育”。难道能否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有效性吗?显然不能。陶老的目光更长远,他看到了学生长期的发展,他认为教学价值的体现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特级教师李元昌在1985年就提出了“农村语文教学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张。他教的学生阅读面较广,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较强,即使升不了学,也能依靠所学知识找到用武之地。黄玉峰老师的“放羊式”教学主张把学生放到水草最肥美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汲取营养,具体操作为超越教材、超越教法。他所任教的班常有十多人同时考上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大学。  相似文献   

14.
马芊 《考试周刊》2012,(80):22-22
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设置具有专业特色同时还富含“人文”要素的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语文课程.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本文从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人文主义”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并提出要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余纯 《现代语文》2007,(6):107-107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所以也应是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无法逾越的起点。而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世界性的课题。放眼世界,从法国的“多样化途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到美国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再到日本的“综合学习”,尽管名称不同,但各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例谈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是通过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内化而成人的心理品质,成为人的内心世界稳定的一部分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不但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担负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教育。本文所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断,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渗透了人文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师:“我”和小狮子爱尔莎最后分别的时…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强调“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必须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够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才能使语文“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2,(13):38-38
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是由文化而人的纵向过程,即通过人对社会文化的内化而成为人的一种心理品质,成为人的一个稳定的内心世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不但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承担起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教育。本文所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断,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渗透了人文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小狮子爱尔莎》教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注重学生人格培养的,而“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语文教学注重知识,技能,忽视了“人”的发展,新时期语文教育必须培养健全人格得到回归与发展,这是教育新理念和崇尚个性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人若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这是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生活共同诉说着的一个真理。改变自己,正是“超越“的生命逻辑。审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谱系,“超越”成为他语文教学生涯的本质属性,改变自己,就是改变经由他创造的课堂教学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老师的职业生命,正是由一个又一个充满着超越意识的课例层叠而成的,他们不但成就了王老师的语文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