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第一节服务与导向四、采写动机及报道取向严重化差,缺乏对社会主流的关注和生活水质的开掘,对现实的反映表现出一种空虚、贫弱、悬浮乃至扭曲之态。面对祖国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现实,我们的许多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紧扣时代的脉搏,沉入到生活的“海洋”,努力探求生活中蕴藏的珍贵宝矿。他们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采访和严肃认真地构思创作,产生出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力度、深受群众欢迎与喜爱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但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报道,在反映生活的敏锐度,在对事实的选择以及对题材的…  相似文献   

2.
【导读】李松睿《时代的面影:当代文艺论集》涉猎当代文学、影视、美术等多领域文本,融贯细腻的美学分析与犀利的社会历史批判,在字里行间触摸“时代的征候”“书写的困境”与“危机时刻的想象”,最终汇聚出时代的多重面影。这正彰显出文艺批评的思想能量:为批评赋权,正是为“我们”赋权,以期更为能动地回应来自现实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参考与博览     
编辑参考孙家正部长对电影电视制作提出四项要求广电部部长孙家正针对当前影视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要求。第一,应该注意贴近时代。影视创作要反映我们时代的主流,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现在有人对美不感兴趣,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丑。不是为了批判揭露,而是用一种不正常心理去欣赏,以丑为美。美应该是我们的主流。第二,要贴近老百姓。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电影电视不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却热衷奢靡摆阔。群众在那些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离得十万八千里。某些电视剧不良镜头也很多,如床上戏、婚外恋、…  相似文献   

4.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时代”、“技术的动物”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刻画当代社会及人自身。作为一种新的全球性的力量,技术越来越直接地左右着人类发展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娱乐,到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无不被深深地打上技术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杨乐 《大观周刊》2011,(21):129-130
在浩如烟海、特色各异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创作中,“左联”作家叶紫创作的系列中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特色。其作品深刻地书写并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血泪史和斗争史.是作家在对时代、家庭和个人的真实生命体验中以血泪的滋养绽放出来的“恶之花”,是作家用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创作歌唱给敢于正视血淋淋的现实的乡民和革命仁人的仁慈之声、仁爱之声、仁道之声,同时也是作家献给灵魂的战斗歌音。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短篇小说《乡导》的研究,来认识“一个在血泊中凝定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按说,一部书编著完毕,出版了,发行了.编著者就该舒心地伸伸膀子展展腰了。然而,《人民日报驻地记者90年代新闻作品选评》出版之后,我仍不断地思考着与这部书有关的许多问题。而思考的焦点也惭惭明晰起来,这就是: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新闻精品的制作和研究。这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需要,社会变革现实的呼唤,也是身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广大读者和受众的期盼。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经历着深刻的思想转换和观念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出无限的…  相似文献   

7.
张燕菊 《新闻知识》2005,(11):61-62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DV摄像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一些年轻人完全凭借直觉而非固有的技法拿起DV机,用个人的眼光,拍自己身边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创作出一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个人DV纪实作品。在DV创作出现后的最初几年里,DV人的民间性和独立于体制外的身份及其作品中透出的“边缘”“另类”倾向,使他们的“个性化”作品往往不能满足于主流媒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评判着别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中,吸取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1]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当集团间相互对抗的激烈的政治革命时代成为过去,当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建设时代已经成为现实,在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存、存在价值也因之正在面临着重新的审视。在这样的一种重新审视中,我们渴望着生命的绿色给我们以心灵的滋润,希求着突破“失语”,在言语的交流中渐入生存、存在的“澄明”。在这样的渴望与希求中,我与河北教育出  相似文献   

11.
余红芳 《青年记者》2016,(17):69-70
现实题材电影一次次掀起社会关注热潮,是其立于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韩国现实题材电影以纪实性叙事揭露社会黑暗,对现实中的小人物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命运进行描述,以悲情刻画现实,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发展概况 国内学者对现实题材这一概念的定义不一,认为其含义广泛.周星教授曾指出:非“历史”的题材都可以进入现实题材范畴.为避免宽泛,他在研究中侧重狭义现实题材电影,即“影片创作内容以表现创作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生活感受为主体的电影”,电影表现现实的核心是直面创作当下的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①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在创造新生活的同时,同样体味着由之引发的诸如道德滑坡、亲情淡化、价值迷失等生命情感,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的电视人通过艺术作品予以表现和回应。电视剧《老有所依》直面社会养老问题,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状态,以建构时代的、民族的中国电视剧文化价值取向为己任,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该部电视剧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文化品格,担负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美国经验派研究相比,批判传播学派显然还处于一种较为“边缘”的地位。在以“利益”与“效益”为主导的当代社会中,批判学派的大师们更像是孤独的行者。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高举着理性的旗帜,对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发出猛烈的批判。在人类为所谓的、表面的“进步与繁荣”沾沾自喜之时.重新反思批判学派的观点,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性的必要。也正是基于此,  相似文献   

14.
“镜像”一词现在被广泛使用,如“中国镜像”、“传媒镜像”、“全球镜像”等等。“镜像”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周遭的人和事物(他者)成为人们认知自我的“镜子”,人们在“镜像”中发现自我,形成主体意识。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大众传媒在现代成为最大的“镜子”。人们在大众传媒提供的“镜像世界”里关照自身、认知世界。“媒介镜像”不等于现实,它是对现实的映照,但它真实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左右着舆论的走向。而我军新闻学者朱金平就在其《舆论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镜像世界…  相似文献   

15.
孟磊  张舵 《新闻知识》2012,(5):48-49
《封面故事》是《南方人物周刊》与读者交流的第一道关卡,也是体现其风格特色和编辑理念的核心栏目。它从读者最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折照出这个时代、反映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新课题,提供人们崭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资讯,在受众心中留下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媒介神话批判──兼评席勒的《思想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伯特·席勒是当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他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性地对资本主义大众媒介的现实展开批判,并提出关于媒介神话批判的5种观点。席勒所谓的神话,是指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联合,通过权力的运作和大众媒介的鼓吹,建立起来的神话般的精神幻景。这些神话被用来掩盖权力机构对社会思想进行控制、操纵的真实目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有5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个人主义和个人选择的神话、媒介中立的神话、人性不变的神话、无社会冲突的神话和媒介多元化的神话。席勒认为这5个方面最具资本主义的欺骗性。大众媒介机构参与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制造虚假现实,制造神话,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残缺,是为了削弱人的批判能力,是为资本主义现实进行辩护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大众媒介参与制造虚假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他较有系统地揭示出大众媒介制造的神话与资本主义社会理想之间的对立,以及这种神话如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席勒的基本观点是,新型传播技术与政治经济权力相结合,将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进行更为妙巧的操纵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杂文报》是一份以批判为主的报纸,毫不留情地痛击社会的阴暗面和假丑恶.让人们正面社会的现实问题,是一份极具社会价值的报纸。但是目前的《杂文报》刊登的文章中,对社会阴暗面揭露的比例很大,容易让国人产生消极情绪。笔者关注这个现象,目的是使这份报纸能够做好歌颂和揭露的平衡,肩负起主流媒体的责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与该报的出发点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很难替什么是真正抓到了社会脉搏跳动的报道做个科学界定。谈到社会脉搏,谈到历史,人们往往习惯地首先想到那些巍峨高大的东西,那些惊心动魄、一刹那足以导致社会巨变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生活的潜流,忘记了水面下涌动着冰山,于是,人们常常象“泰坦尼克”号一样,就“毁灭”于那小小的一角冰山之上。生活的潜流并不总是潜流,冰山也总有一角露在水面上。社会心态,经济潮汐、政治举措也往往就凝聚于那一点,于是,就时时给予干新闻的人们出着迷魂阵一般的考卷,看你能否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为和平时代的英雄塑像──《人民日报》系列报道《南沙西沙巡礼》探析张其瑶本栏责任编辑邓俊铸剑为犁是人类共同的梦想。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国不可一日无防。于是,在硝烟散尽的土地上,有人在享受着和平,有人在保卫着和平。只是,过着安宁生活的人们是否记得保卫这...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社会现实日复一日的描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形成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