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00万人左右等目标,面临着就业岗位增加难度大、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所提出的就业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困难,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培训模式应"短、平、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存艳 《职教论坛》2004,(16):32-34
一、"短、平、快"培训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农民工的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地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为进城农民工创造公平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提高城镇就业农民工的政治待遇,彻底改变农民工性质,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99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000多万人."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实现河南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城乡二元结构、供求结构性矛盾以及技能素质不高等相关因素造成了河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阻碍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应当通过五个方面的努力,推动实现河南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三是优化就业环境,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四是扩大就业培训规模,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五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服务;六是积极推动城镇服务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到2020年,预计有7000万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这迫切需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以加快他们的转移就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这一契机,参与这一培训工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从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承办技能大赛、加强政-校-企合作四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今年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阳光工程"),目前已初显成效,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9月底已培训各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使120万人实现成功转移,培训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农业部科教司负责人指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收入问题,加快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转移的关键,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的还要新增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现阶段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多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劳动技能缺乏,居住分散,培训组织难度人,培训质量不高,转移就业竞争力不强,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和长远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世纪初,税收面临着预算性增收与政策性减税两大压力;但近年来各地悄然兴起的城市化运动却为税收增长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本文对城市化加速给税源带来的可喜变化和促进城市化的税收因素加以分析,试论证城市化加速将成为世纪初税收增长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公共设施的增多,土地征收已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土地征收矛盾日益增多。文章认为,正确处理土地征收矛盾的关键是要把握住公共利益和补偿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以期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权益的保护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在审视“闭关政策”时 ,大多只将眼光聚焦于东南沿海、广州一线 ,这是不确切的。清朝的对外贸易有京师贸易、恰克图贸易和广州贸易三种格局 ,贸易形式有朝贡贸易 ,边境、沿海自由贸易二种形式 ,他们的发展在同时期有很大不同 ;贸易国家还有西方列国和藩属国之分 ,清政府对待他们也有甚大偏差。所以“关”就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海关” ,“边关”也是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西汉五铢钱铸造量问题之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汉五铢钱的铸造量问题,学术界答案不一,关键是因为对《汉书·食货志》中"亿万"的理解存在分歧。实际上,在汉代,"亿"指实数时,是表示"万万"之意,而非"十万"。"亿万"中的"万"是亿后之余数。西汉五铢钱铸造量当为280亿多,而不是2800亿。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户口制度、基本商品的配给制及政府的职业分配制度,限制了自由择业和自由移居,所以形成了人为的二元经济现象,城市人口的人均真实收入比农村高得多。要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必须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道路拓宽中将许多行道树伐去,而其他一些大城市却开展着一场"引树入城"的运动.从这两个相反的现象着手,运用城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树木对城市不仅有非常强的生态学意义,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提出了在城市发展中要保存树木的观点.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农村小学“快乐校因”活动不仅仅是在灌输项目的“教育公平”、“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而且已触及到了农村小学校因生活单调枯燥的弊端。通过创建快乐校因活动,教师的学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致力于营造一个爱生的校因氛围,在这个乐因里,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教师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儿童的智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农村孩子会以另一种方式享受城市孩子所能享受到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商品经济在宋代获得了很大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学者却认为:宋代并不存在颇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也不存在商业性都市的普遍发展,并以商税为例,说熙宁十年城市商税额在全国商税总收入所占比例为20%略强,如果再加上坊场钱,只能占到10%强了,并由此得出宋代不存在商业性城市的普遍发展。文章针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提出论据证明此观点是不符合宋代商业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9.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在不同的经济时期, 它将有不同的内部结构、职能构成、不同的相互作用及不同的地域空间结构模型。特别是数字化时代, 城市空间结构将趋于网络化发展, 形成总体上分散化和个体综合性的网络结构特征。由于发达的通迅和交通方式的联系, 城市网络将取代当今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大城市。本文从城市网络产生原因入手, 对城市网络的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拟对今后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