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小康社会应是法治社会,没有法治就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要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必须适应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权利     
法律应当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不断启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是法律的最高价值,这个启动的契机正是权利。因此,有关法律权利问题的明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法律权利的概念、内容、形式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与法律的社会价值的关系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课程说明,法律职业道德,也称法律职业伦理,要了解它的内涵,就要了解三个概念:第一个是关于道德的概念,第二个是关于法律职业的概念,第三个是关于职业道德的概念。具体而言,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法律思维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区别于已往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法治原则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文化公理。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中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否则,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懂得各种法律知识,但如果人们仍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里耶秦简秦令三则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里耶秦简的出土表明:秦令是确实存在的,是秦代法律的重要补充形式。秦令内容丰富,涉及到徭役、兵役征发,人口买卖、户籍管理等社会基层管理内容。作为一项法律形式,秦令对汉代法律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突出实践教学应是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实践教学在各地法律职业教育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不少高等甚至中等法律职业学校实际上办成了法学本科教育的翻版或压缩型。  相似文献   

7.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代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依赖性愈加紧密,正像历史是在合力中前进一样,法律也始终在道德的正负激流冲荡中向前迈进。建构法律与道德的良性关系,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机制,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邮政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物品寄递、办理汇兑、发行报刊等社会功能,是国家重要的行业部门。用法律手段规制邮政业的发展,是各国普遍采取的做法。邮政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邮政基本法律制度。邮政普遍服务制度、邮政专营制度、邮政资费制度等构成了邮政基本法律制度,把握好并且不断完善这些法律制度,是邮政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我国政治领域的重要目标。本认为,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现代法律是对契约关系的确认。因而,政治明的实质是用法律来规范政党、政府和公民的活动,所以,政治明的要求是政党、政府和公民守法。  相似文献   

10.
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自96年担任《法律》课以来,通过积极探索,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确定了科学的教学目标 确定《法律》课教学目标,考虑了以下因素:(l)变重法律知识的传授为法律意识的培养。中专《法律》课作为公共政治课,教学对象是中专生、未来的职业劳动者,并不能要求学生像律师、法官那样熟知精通法津,因此,传授法律基本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2)变重守法为提高全方位的法律意识。以往法制教育把青少年学生当作潜在的犯罪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宗法伦理对现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希伯来人的宗法思想起源于祖先崇拜,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度是维护宗法思想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各种现实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诞生了选民观。宗法思想影响形成了宗法制社会政治结构。摩西后的神权、王权都曾想打破这种社会政治结构,却无法从根本上触及其宗法制根基。  相似文献   

15.
晋国世族研究对研究晋国史乃至整个东周史皆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有关晋国世族的大量专著、论文相继问世,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应对这项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世族兴衰与晋国政局变迁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7.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数女性被描述成自私、冷漠、空虚、金钱至上,具有依附性等。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些非道德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的父权社会有着密可分的关系,她们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虽然父权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权主义已经萌芽,“现代女性”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19.
“支格阿龙”是彝族神话中的英雄偶像,其神话传说广泛流传于滇、川、黔、桂彝族地区.该神话主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彝族母系社会末和父系社会初的意识、婚姻形态及其信仰.支格阿龙所处时代虽仍是母系社会,但父系社会的意识已开始崛起.某种意义上,支格阿龙正是这时期男人们为了建立父系社会的需要,并集男性力量与生殖力于一体而树立起来的一位英雄偶像.当然,支格阿龙最终的死也昭示了母系社会对其衰落命运的激烈抵御与抗争.  相似文献   

20.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乌孙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