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不容漠视的两座高峰。人教版中学语教科书编造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写有《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以下分别简称《记》、《关》).把兄弟二人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着看,可以了解两位作家思想性格的差异和章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称呼艺术是十分高超的,它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便会发觉其味无穷。一、称呼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烈士、爱国青年的无限尊敬之情。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先生“向来这样想,这样说”,但当她为革命英勇牺牲后,鲁迅先生不再称她为“学生”了,而是称她为“刘和珍君”,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出于同样的原因,鲁迅先生称与刘和珍同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尾的时间和地点是:“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1927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稍有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一时期,北伐战争最终失败,国共合作走向破裂,国民党在全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军阀混战连年不断。特别是1926年发生了段祺瑞政府残酷屠杀各界群众的“三一八”惨案,朱自清是这场惨案的亲历者,他在事件发生后第五天,写下了《执政府大屠杀记》,悲痛地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留白既有其对己之“愧”,也有对某些群众领袖之“恨”,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8.
贵刊去年刊载的《鲁迅作品字句岂能轻易改动》一文(作者高风云、刘瑛莺)所持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将《鲁迅全集》中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我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改为高语第一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妥当。着一个“才”字可谓锦上添花,妙笔传情。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她指的就是刘和珍。课本对《莽原》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以前的课本差不多也是这样注的。备课中,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发现刘和珍预定的不是《莽原》周刊,而是《莽原》半月刊。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是1925年4月24日创刊的,每逢星期五出刊,至同年11月27日停刊,共出过32期,随《京报》附送,并不单独发行,刘和珍似不可能预定全年。《莽原》半月刊也是鲁迅主编的,创刊于1926年1月10日,未名社出版,为32开本的杂志。后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编务又由韦素园接替,共出过48期,1927年12月停刊。(参阅林辰《鲁迅事迹考·  相似文献   

10.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 ,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 ,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 ,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12.
杨荫榆算不上个“名人”,但她与名的“女师大风潮”有勾连,又以狞厉的面貌出现在鲁迅的如椽大笔之下,于是,她也就自然地随着“三一八”和《记念刘和珍君》一起走进了中国现代史,走进了数以千万计的现代中学生的视线。我想,对此她未必高兴,因为形象不太光彩,无数后学都记住了她在1926年的拙劣作为并在心底把她想得很坏。  相似文献   

13.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渗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话表现了他对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这一罪恶行径的强烈义愤。这种“无言”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往往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微博     
《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教材所选的优秀作品中,以态度和表情特点获得永生的人物形象不多,刘和珍是最突出的一个。她的“温和”与“微笑”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记念刘和珍君》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们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纪念“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很多,而只有本文成为名篇广为传诵,其所以如此,主要由于作者采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正>《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写人记事散文,被收录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此文以“纪念”为核心,以“抒情”为要旨,同时以犀利尖锐的笔锋加以“叙述”,在文风上将杂文的批判性、斗争性与散文的抒情达意功效相呼应,二者的互动生成了一种鲁迅独有的杂文式抒情笔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该文再次解读不仅符合其文本特征,且具有切实可行性。写人自然掺杂叙事,叙事不外传情,传情必讲方式。《记念刘和珍君》自问世以来,不断被奉为经典传诵,且常“驻足”于中学语文教材,文本所富含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复杂情感,并非通过单一笔法达成。对于此文,该是常读常新,常读常解才好。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八卷一号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日益在其中激荡。鲁迅的《风波》就出现在这个著名杂志发生变动“风波”的此时此地。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干预和叙述角度的调整,突显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从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共和”危机所在,隐含地表达了鲁迅对《新青年》“政治”的价值取向的呼应。  相似文献   

19.
《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我们现在重读它,更加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更加感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可贵。它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大(寿县)”,也是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相似文献   

20.
孔刘辉 《学语文》2014,(3):18-19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两句话言及杨荫榆:“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广有羽翼的校长”,该文自人选195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以来。一直是保留篇目。1958年“人教版”语文课本给杨荫榆的注释是:“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依附军阀政府的势力,压迫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