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7,(7):31-34
文章主要探讨乡村媒介空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体来说,因制度力量的驱使,以文化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在转向以技术媒介为中心的媒介文化的同时,乡村社会的现代媒介意识或观念开始萌发并发展,进而开启了乡村社会的媒介化生存。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电视媒介以特有的物质手段显示信息环境的感染力及对现实发生的影响.当前,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荧屏,构建绿色文化空间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电视媒介提示环境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电视作为强势媒体环境系统和内在主旨倾向产生的影响,分析制度层面上的控制问题。从而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在媒介经济异常活跃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伊尼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据此,将运动会看做媒介来研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人们总希望借助媒介留存时间、收纳记忆、探究自我,这一愿望在面对自己的肖像照时尤为凸显。自拍作为视觉信息记录工具,似乎是对个体生活的忠实记录,但实质上,自拍实践是一个隐蔽地植入其固有价值偏向的过程。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理论,聚焦日常生活的自拍实践,以技术发展视角探索自拍对场景构建、自我认知的影响。自拍以其媒介偏向与媒介特征,构建静止而割裂的时空环境,重塑“此时”的定义;创建虚实交织的赛博空间,改变“此地”场景;塑造美颜幻像使人高度卷入,重塑“此身”认知。始于人们探索“存在”目的的自拍,终究难以使人照入自我。我们不能落入技术决定论的悲观情绪,但身处自拍构建的“充满魔力”的环境中,人们必须认识其固有的技术偏向性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尤其是社交环境的影响,牢牢把握使用者的主体地位,自觉抵抗“技术反噬”,以避免落入媒介技术的支配之中。  相似文献   

5.
陈长松 《今传媒》2014,(7):9-10
本文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了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影响,认为融合媒介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性特点,在精神空间方面表现出公私空间的融合性特征,在社会空间上主体具有自由转换与主体间性特征。相应地,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对媒介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媒介阅读空间的私人化转型,媒介内容产制的公私融合化趋势,媒介社会空间的实践性愈趋强化。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媒介本属于公共空间,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本文试结合"富二代砸六位数在《北京青年报》寻女友事件"和"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分析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媒介化带来的问题,以期引起大众传播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脱口秀剧场作为一种急速发展的城市休闲娱乐空间,内含显在的媒介化趋势和休闲幻象、空间异化效应,对其空间生产媒介化机制和双重效应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市场化的冲击、受众多元信息需求的出现,在传统意义上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并代表官方话语的党报,开始调整功能定位,通过媒介融合策略寻求与民间话语的沟通。本文利用框架分析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的三个媒体平台——《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微博核电议题报道的考察,探究传统党报如何通过平台融合寻求官方话语空间的突破、与民间话语空间产生交叠,并实现官方话语分化与媒介平台融合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现代修辞学的观念普及与方法延展,日益影响到媒介批评实践。大众媒体的话语符号特征,为媒介修辞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作为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开启了有关传播观念、文本结构及话语伦理的新视界。媒介批评中的修辞分析方法,既是文类释读、语境认证,也是意义阐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时间作为考察受众媒介注意力测量的基本标尺,分析了现有媒介注意力测量方法的不足.论文着力于两点,以创新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范式:一是对媒介接触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媒介空间和关系空间把握和解析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二是采用时间预算法来获取媒介接触时间的定量指标,让受众实时记录自己一天24小时的行为、所在地、情绪以及媒介接触类型,实现即时性测量,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将受众的物理路径、行为路径、心理路径和媒介接触类型路径串联起来,进一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媒介与空间在社会关系框架内达成了一致,即空间具有媒介性质,媒介也具有空间属性。由此反观媒介进化与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这两种趋势,而且,这两种趋势以电子媒介时代为分水岭分别代表了媒介进化与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3.
朱茜 《东南传播》2020,(3):123-127
在现代社会,作为交通工具的地铁连接起城市的各个节点,地铁辐射的城市地区作为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地区不断发展起来。地铁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一个有着完整体系并使自身成为一种建构关系的空间场所。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地铁空间的内涵不断丰富,地铁媒介的空间特征也不断强化。地铁空间作为一个聚合的媒介空间,联结着空间中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承载着一个城市的集体认知和形象。数字媒体时代地铁空间作为一个承载主体实践的实体空间,其物理空间、生活空间、行为空间、价值空间特征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的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几个世纪发展,其不只是"物"的档案馆。本文从媒介学视角出发,认为博物馆不只是承载信息的中介,还具有社会传递的作用。文章以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为例,分析纪念馆本体以及展品陈列的散播空间叙事,以此探究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隐喻出的观念是如何嵌入到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网络女性另类媒介"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独家发布的416篇文章为研究样本,从报道主题、议题选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如何通过传播与组织参与妇女活动实现其另类媒介特性、争取女性权利。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妇女传媒监测网络作为另类媒体的实践,最终目的不单是为了同主流传播中的不平等观念进行抗争,而是通过构造女性话语空间、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互动,从行动、思想、经验三个维度传播实现女性平等,为消除男性一元霸权的民主理想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化,聚焦于传播中身体问题的研究愈发涌现,不过现阶段的身体研究大多聚焦于身体观念问题,但缺乏溯源意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身体媒介的认知?身体因何缺席退场?研究结合媒介时空观的理论视角,从媒介的时间偏向去考察身体问题,并将媒介的去空间化趋势和身体缺席联系在一起。基于此,研究以身体媒介作为对象,探讨媒介时间观念变化对身体缺席的影响以及媒介时间偏向下身体的空间意义的弱化,同时对身体缺席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前新闻表达的主流形态,融合新闻的数字化、多媒性、互动性等特征,决定了新闻叙事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在叙事学的知识版图中,空间叙事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叙事观念和实践。所谓空间叙事,意为空间作为一种表征元素、符号装置或认知方式,积极参与文本的故事叙述与意义建构。从数字叙事学视角来看,融合新闻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现实表征的空间叙事,意为数字技术赋能现实空间的再现,如数字动画、VR技术、移动直播等创设了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二是作为结构图式的空间叙事,意为通过对既定空间形式的选择、征用或再媒介化处理,形成相应的空间组织结构、信息整合结构及主体参与结构;三是作为认知媒介的空间叙事,意为打开空间本身的隐喻性认识功能,即以空间为方法,借助空间性的符号模型来把握抽象的、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结构;四是作为主体实践的空间叙事,意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其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现实场景,拓展新闻感知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19.
张瑶  杨晨 《现代传播》2024,(2):38-45
平台的有声文学作为一种“有声媒介”再兴起,正将原本作为文本内容存在的文学推向再媒介化的未来向度。一方面,有声文学作为传统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媒介传播形态向旧媒介致敬;另一方面,有声文学正把声音从一种载体重新定位为物质中介物,把声音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归还于人。未来,以平台化为基础的有声文学再媒介化进程,可能会促成基于声音物质性基础上的全觉感知、基于音频游牧性特征下的现代性听觉空间,以及基于听觉空间易变性特征下的隐喻失效。  相似文献   

20.
何镇飚教授所提出的媒介非传统安全研究以话语分析为核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单纯基于话语分析的思路需要介入媒介技术的维度,本文结合假新闻"纸馅包子"的案例对媒介安全模型的核心变量媒介话语(ΔM)进行技术维度的阐释。社会正在为技术垄断,理论需要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嬗变。在图像至上的时代中,让"电视新闻空间"以安全为基本诉求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服务,是本文的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