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收录了元魏民间文士姜质的《庭山赋》,该赋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篇札记分析该赋的文学基本特色,并结合元魏一代的文化背景,分析该赋多方面的意义,同时谈到对北朝的文学和文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清代以和宁《西藏赋》、徐松《新疆赋》等为代表的边疆舆地赋创作兴起。新疆独特的风光吸引了众多赋家的眼光,今人吴丰培辑有《新疆四赋》。就《天山赋》一文,从作者、内容、文学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认为诗有六义:风雅颂比兴赋。后来人们把它们分为诗体与诗法。风雅颂是《诗经》国风、大雅小雅、商颂的诗体分类,比兴赋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的表达方法。按照古人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赋就是铺陈。这就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上述解释,比兴赋在文章写作中也是可以运用的,为什么只把它们定为诗法,而没有人说它们是“文法”呢?那么  相似文献   

5.
作者介绍:李国文,当代作家,原籍江苏盐城。其短篇小说《月食》《危楼纪事》分别获得1980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中篇小说《般木涅》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著有随笔散文集《骂人的艺术》《淡之美》《大雅村言》《楼外谈红》《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其中《大雅村言》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2003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宋玉是一位可与屈原媲美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宋玉不仅以楚辞《九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悲秋“主题。而且以《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风赋》等开创了中国的赋体文学。尤其是《高唐赋》和《神女赋》,既是中国赋体文学开创期的双璧,中国性梦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山水文学中的明珠,三峡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王十朋《会稽三赋》是南宋时期有名的地理大赋,记录会稽一地的山川、物产、人物、古迹,它的产生与当时社会重史修志的时代文化氛围、王十朋个人当时的仕途任职、文学历史螺旋发展规律的驱动、地志与赋这两种文体内在本质功能意义上的一致性以及作者本身的性情学识等因素密切相关.《会稽三赋》,尤其是《会稽风俗赋》,既具有显著的地志特征,又呈现出浓郁的文学特色,因而在赋学和地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成书于张惠言学术生涯早期的《七十家赋钞》体现出常州学风的特色。《赋钞》选赋重《文选》,评点时关注清代《文选》学家何焯的言论,选赋断自六朝亦受萧统的影响,而好《文选》正是常州士人对乡贤及其著作的推崇。《赋钞》重版本、校勘、目录学,亦是受到在此长期讲学的校勘家及目录学者卢文弨开创的风气的熏陶。《赋钞》评点赋作喜以比兴的方式探究君臣大义,也是得益于常州庄氏今文经学的启发。《赋钞》是一部文学选本,同时也开启了作者后期学术研究的门径。  相似文献   

9.
萧纲赋考论     
现存萧纲赋按内容可分为述志赋、抒情赋、咏物赋、宫体赋、游戏逞才赋五类,其中宫体赋最有特色。萧纲宫体赋的描摹程式是由咏物到咏女性,写作倾向上只为描摹而描摹,不动感情。由此推理,萧纲对赋的理解相当通脱,题材无所约束,描写无所顾忌,符合其"放荡为文"的文学观。《悔赋》作于侯景乱中,是萧纲少有的严肃主题的作品,萧纲借此痛定思痛、批判现实,表达勘定战乱、中兴国家的信心。《悔赋》与宫体赋主题截然不同,这对于反思宫体文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体文学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到近代,赋一直是作家们常用的文体之一。在历代正要的文学选本中,也几乎都收有大量的赋作。陈元龙的《历代赋汇》、鸿宝斋主人的《赋海大观》,更是将赋作分门别类,结为总集,使之成为斐然大观。伴随赋体文学的盛行,赋论应运而生。自汉及清,  相似文献   

11.
汉大赋文化内涵的最大特征即“劝百讽一”。这种特征的最终形成与原始创作意图可谓大相径庭。“劝百讽一”面貌的形成,究其原因是汉人对其时代精神风貌的用心展示,而整个创作是在文学理念与儒家思想的较量中进行的,最大的收获则是促成了人作为大自然主宰者的意识的形成与定位。  相似文献   

12.
汉大赋文化内涵的最大特征即“劝百讽一”。这种特征的最终形成与原始创作意图可谓大相径庭。“劝百讽一”面貌的形成,究其原因是汉人对其时代精神风貌的用心展示,而整个创作是在文学理念与儒家思想的较量中进行的,最大的收获则是促成了人作为大自然主宰者的意识的形成与定位。  相似文献   

13.
唐代河南籍作家群星灿烂,涌现了像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这样一批领军人物,他们以自己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创造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大唐之音,和而不同,河南文学与其他地域文学相比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着显著的个性差异。唐代河南作家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主流意识强、地域色彩弱、敢于革新、样式多元化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儒家思想内蕴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追求审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汉代司马相如、扬雄、桓谭、张衡等赋家创作速度非常缓慢,这在汉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这类作家的文学观和处境看,他们非常关注赋的讽谏功能,但其宫廷文人和臣子的处境导致他们很难在作品中直接、顺畅地表达政教意图,讽谏之难是造成这类作家创作缓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16.
李媛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69+173-169,173
本文比较了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及德国功能主义学说的"目的论",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的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严复的译论带有浓厚的中式思维特点,倾向于主观、感性;而"目的论"受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的影响,则倾向于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有关“直译”和“意译”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选》所收哀伤赋.除《长门赋》外,都是魏晋六朝时赋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重“情”是哀伤赋的重要特点。可以从个性化、哀伤赋文本、咏物赋的比较和赋的转变四个方面来认识哀伤赋的主情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先秦以来,表示腹部、肚子意义的字有腹、肚等。腹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而肚最早见于西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肚字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但仍远远少于腹字出现的次数。现今肚已逐渐取代腹,表示腹部、肚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丽为美是汉大赋最鲜明突出的文体风格 ,从侈靡的“丽以淫”到平实的“丽以则”,反映了汉赋由“辞人之赋”到“诗人之赋”的流别演变。这种一代文体和文风的变化 ,受当时儒家经学教化讽喻思想和尚智求实精神的影响甚大 ,是一个用功利态度和实践理性消解汉赋铺排夸饰的“侈丽”之美的过程 ,也是导致赋体文学衰落的一个思想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