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现实诉求。以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为例,随着"双创"教育的逐渐深入,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双创"教育要素缺乏协同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师队伍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及实践环境不合理等问题逐渐凸显。有必要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和协同发展理论,探索构建基于"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双创"教育保障机制,并结合"课赛融合、外引内培、资源整合"等创新举措,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强化实践环境,全面营造"双创"教育良好生态体系,助力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双创"人才。  相似文献   

2.
普通本科院校传媒专业在转型发展中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传媒人才的重任。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在校媒融合、协同培育应用型传媒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从校媒融合是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校媒融合协同培育应用型传媒人才在地方高校综合改革中的实践意义、校媒融合协同培育应用型传媒人才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校地协同创新,是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三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专业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协同拟定教学内容、共建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专业人员与教师交流互访四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本科生导师制三个方面,提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承担着主导责任,培养具备家校社协同能力的教师是提升我国总体协同育人水平的关键。针对现有教师家校社协同胜任力低、协同育人能力构成尚不明晰等问题,采用德尔菲法对教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探索,构建了教师的家校社协同能力指标体系,即协同引导能力、协同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评价反馈能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下的13个二级指标构成。展望未来,完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境界、推动教师评价机制革新是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新时代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发掘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特点,从需求和价值培养出发,提出了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志愿服务为纽带、社会实践为平台、专业服务为提升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丰富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地方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其创建特色和提升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诸多时弊,怀化学院提出并实践了"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融学生的"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为一体,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藉此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  相似文献   

7.
殷飞 《中华家教》2022,(2):26-35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学校是主导,教师是主体,但在现有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特别是初任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整体不足,正在成为影响协同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教育作为教师成长的"母机",其课程中长期缺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知识体系,导致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因此,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建构师范生的协同育人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系列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研究走向规范化;社会转型快速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走向独立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定位推动研究走向制度机制建设。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的未来走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的研究;加强方向正确、运行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加强对AR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校家社各负其责并彼此支持配合,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着目标分散化、功能定位模糊和机制建构松散问题。为了建构高质量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支持体系,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尊重主体间差异,是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基本前提;求同中互补,让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更加顺畅;兼顾多方利益,发展更有认同感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0.
教学能力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职业素养,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在建构主义、教学做合一,以及自主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能力培养的特性,提出校政校协同下,全程化、立体化培养英语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改革构想和实践。通过构建高校、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环境保障;在专业基础课程以及课外活动中渗透教学能力训练,使教学能力培养贯穿学生三年学习始终,全程化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技能的立体化资源建设和自主化学习。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好语言学时于完善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表明,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效果目前还差强人意,所以探索行之有效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鱼"、"渔"、"欲"兼得的语言学教学原则,从语言学知识的讲授、语言学学习方法的传授与对学生学习语言学兴趣与动力的激发与培养三个方面出发,构建新的语言学教学体系,教学效果明显,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同时也能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长效稳定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提高教师思想认识,通过多种举措培养更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首先分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商科专业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教师培养的具...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作为“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社会保障事业人才成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面临的时代挑战。针对学科特色不鲜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协同育人成效不足的困境,上海杉达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完善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企—校社—校校三维协同育人平台、嵌入赛证双链赋能、引入项目资源服务中国实践,构建并实践了“三维育人、双链赋能、服务中国”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社会急需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流本科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5.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以培养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中强化技能训练,而运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校校协同创新平台以及校所协同创新平台,探讨和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同类院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重庆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以经济社会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校地、校企、校校、校内、国际协同等“五协同机制”,建立由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主体组成的复合型培养体系,按照行业大类定位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做法。认为这些措施解决了由学校单一主体按照固定学科—专业框架进行人才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行业从业要求脱节、实践能力欠缺、职业素养匮乏、进入行业后适应周期过长、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程凯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136-137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专科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该面向现实和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实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正是从理论、实务和能力三个方面对专科等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作了较为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遵循,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更新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价值目标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高度一致的专业优势。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完善“一体互进三制并举”集体教研机制,校社企协同反向设计课程及思政建设方案,构建“一体双驱—两域衔接—价值互嵌—德能共升”课程思政特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思政目标为双驱任务,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依托线上线下两个教学场域,采用层级递进多样化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之中,同步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实务技能,培养善于疏导社会问题,心怀大爱、服务社会、敬业乐群、笃行不倦,德才兼备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社区工作能力是当前"社区工作"教学急需努力的方向.一名合格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四种最核心的能力,即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社区资源协调能力、社区问题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授课教师应贯穿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探索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辅以社区实习的自我能力体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双向互动,通过课堂内外多方面的培养,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认可度,有效服务于当前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