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虚无本身就是张爱玲的生命要素,在梦幻的传奇与世俗的流言人生中,她始终有一股寻找虚无而至苍凉的兴奋。张爱玲及其笔下的人物,面对“乱世”不可捉摸的命运,遭遇在那“惘惘威胁”之下的人心荒凉,体验她们在虚无与反抗虚无之间所做的挣扎与奋斗,以此来真正感受她们沉稳与飞扬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的创作以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见长.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成为她们的叙述对象.本文试从张爱玲、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对两位作家的认知方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王安忆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如果封锁和传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两个重要的母题,那么传奇故事的前提,就是封锁空间中的双重悬置结构:第一层隔离了人物和她们所处的常规世界,第二层隔离了人物和她们所扮演的角色,使得传奇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能够做出非常规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作品,关注最多的就是女性,写女性更加贴近真实、细腻。她体味到了男性和一般女性体味不到的深悲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呼吸在震撼着我们的神经。透过这些或一辈子囚在笼中的霉变的乌似的女子、或己丧失了人性的、心灵扭曲的变形虫似的女子、或随波逐浪漂泊的浮萍似的女子……我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与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女性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她们都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的生活背景、婚恋观以及她们作品人物着手,比较两者的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与张小娴是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都极为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命意识。不同时代赋予她们笔下的女性人物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通过对她们各自的几部重要小说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与成长。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以女性为主,描写女性又多写他们的婚姻爱情:她们的婚姻多是无爱的,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枷锁。借婚恋这一视角,张爱玲以非女性主义的笔调写出了现代女性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矛盾,揭示出无爱的婚姻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本文试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婚姻爱情关系的分析,了解张爱玲本人对女性婚恋问题及社会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曹七巧和莫雷尔夫人分别是中国作家张爱玲《金锁记》和英国作家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共同特征是作为母亲形象的畸变.婚姻的不幸、情欲和情感要求的不满足,导致了她们心理的异常.她们试图通过占有儿子的身或心、破坏其婚恋图景获取心态的平衡.通过人物的塑造,批判扭曲的心态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表达追求自然健康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人生的荒凉,写尽了世间的俗事俗物,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如此的独特,总有着天使似的面孔,孤傲的性格,却又是软弱的凡人,过着残缺的人生。她们或被金钱桎梏或被抛弃或坠落或是等着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局,她们不是被摧残扼杀就是摧残扼杀他人,她们是孤傲、软弱、残缺的天使。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主题,本文试从为了生存、满足欲望的无爱婚姻、成就不了婚姻的爱情几个方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式,对她所阐述的“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一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观点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的观点出发,指出王安忆本人的作品也具有“世俗”的特征,并在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中,着重剖析王安忆的“世俗”特征的表现形式、深层意义和形成原因。本认为,王安忆的“世俗”表现为喜对家常生活形态的描绘,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拥有与张爱玲不同的世界观,她喜欢市井之趣。尊重市民精神,并能够从平常人生中找寻到生命的力量,这使她建构了一个与张爱玲的本表面相似、内棱却截然不同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讲述的是殖民地时代没落家族、没落男女的苍凉故事,而且张爱玲常常能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娓娓道来,漫不经心,平静得近乎冷漠。于是苍凉的故事和冷漠的叙述方式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令人刻骨铭心、甚至毛骨悚然的寒意。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对服饰一往情深,在其作品中充满了对服饰的精辟阐述。分析张爱玲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的服饰描写,可窥探张爱玲对服饰的审美倾向以及潜藏在其后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15.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本普通人的<传奇>里,那些看似浮华的世俗人生,搭配着富有心理暗示功能的繁复意象线条所构成的黄金分割图案,便是张爱玲对生命的临摹,是她思想背景里"惘惘的威胁"成就的"荒凉".  相似文献   

18.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作品书写中颠覆了传统的父权至上的观念,或把男性家长放逐于文本之外,或采用"去势模拟"的书写手法,使男性角色在其女性文本中丧失某种主导身份,并在精神和肉体层次上贬压男性特质/父亲形象,从而使其作品成为以女性为叙述主体的无父文本。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散文具有独特的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其失落苍凉与孤独焦灼的独特悲观气质,世俗现实精神与文化批评力量,鲜丽而丰富的表达手法,显示了其散文具有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