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将鲁迅尊为师长,在先生逝世后的两三年间,陆续写了三篇纪念散文——1938年写了《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1939年10月又写了长文《回忆鲁迅先生》。《记》(一)是忆写鲁迅生活片断中的点滴印象,尊爱之情犹如温暖、深沉之泉从记忆中涌出;《记》(二)是写鲁迅逝世后对一群庸人的反应所持的态度,充满了孤愤、郁闷之情。而《回忆鲁迅先生》,则是  相似文献   

2.
70年代出土的竹简帛书对《说文解字》研究之贡献主要有二:一是补《说文》中失收之重文,二是补证段氏之说。  相似文献   

3.
最早对《说文》引文进行多角度论述的著作始自《通雅》,且《通雅》对《说文》引文的论述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印证。《通雅》对《说文》引文的研究有四:一是辨析《说文》引文之误;二是训释《说文》引文之词义;三是指明《说文》引文之假借;四是沟通《说文》引文之异文。  相似文献   

4.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研治清学史的处女作,《清代学术概论》是梁氏清学史研究的经典名著。二书相距16年,从《近世之学术》到《清代学术概论》,不仅引发了梁启超与章太炎间的一段瓜葛,还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清学史研究上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鲁伟政 《学语文》2004,(3):0-11
2003年12月25日,本校某青年教师(教龄未满3年)上了一堂汇报课,授课内容是高二语文读本第三册第27课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在早自习阅读了一些资料,如介绍季羡林的《顽强的生命,超然的人生》一文,还有介绍生命力顽强的三篇短文——《临风之草》《迎霜之菊》《竭泽之鱼》。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教者的教学简案。  相似文献   

6.
影响《文选》成书时间研究的因素有七:一是"所录皆前人作";二是《文选序》反映出萧统在《文选》完成后的心情轻松畅快;三是丁贵嫔之死与其后发生之"蜡鹅事件"对萧统产生巨大之负面影响;四是编《文选》的工作量至多为撰《文心雕龙》的一半;五是《文选》为正常完成之书,而非仓促所就;六是不存生者原则的确定在其编纂之初;七是陆倕去世于丁贵嫔之前,而其作品之入选则在编纂原则确定之后。其中,一、二、四、五等四项已不是问题。至于《文选》的编纂成书时间,其上限当为普通五年二月,下限则为普通七年十月。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落日》是一篇通讯典范之作。《落日》一文可贵在于作者的独到"眼光",主要表现在:切入角度之巧,细节把握之妙,适时点评之精。以"可贵在于眼光"为主问题形式呈现教学简案:一是简洁导入,引出"眼光";二是研读课文,聚焦"眼光";三是总结提炼,升华"眼光"。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的内七篇中,《逍遥游》是相当重要的一篇。而“大小之辩”又是《逍遥游》的题旨所在。但前人和时贤对“大小之辩”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有人由此得出《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互相矛盾的结论。这其实是片面、静态理解庄子的“大小之辩”所得出的结论。若从动态角度去剖析和理解“大小之辩”,则所谓《逍遥游》和《齐物论》二文的矛盾是可以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创作寓言化倾向的根源:一是对中国古典文学重表现传统的反思和回归,继承了《易》之象,《庄子》之奇诡,《楚辞》之神奇,古印度之韵;二是由于向西方学习,将现代派文艺诸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文艺表现手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历代官私书目,或著录《何氏注孙子》,或著录《何延锡注孙子》,卷数或为三卷,或为二卷。《崇文总目》著录《何氏注孙子》二卷之何氏即何延锡。其余著录何延锡《注孙子》三卷或《何氏注孙子》三卷,其中增加的一卷,当是宋代"何氏"所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的注者有二:一是南唐何延锡;二是宋代"何氏"。三卷之中照录于《通典》及《武经总要》的文字及"梅氏之说得之"之语,当是宋代"何氏"所增益。而此"何氏"或许确是某一姓何的人,或许是伪托南唐何延锡而称曰"何氏"的某一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注,以五代何延锡注为主,又有宋代"何氏"增注。  相似文献   

11.
宋代学界,疑古精神大兴,对《诗经》的解读也兴起一股废《序》言《诗》的潮流。清初钱澄之撰《田间诗学》,在该书《古序考》一文中综合前贤之论,主张要依《序》解《诗》。概括钱氏《诗》学观关于《小序》的论点有二条:一是《小序》不可废,首句可信而申续之文有待商榷;二是《小序》首句为采诗太师所题,申续之文为东汉卫宏续作。  相似文献   

12.
洪迈在《史记》研究上做出了一份不容忽视的贡献:一、《史记法语》,首开《史记》语词研究之风;二、《容斋随笔》,究心《史记》为文之法,标举《史记》重沓之妙;三、《容斋随笔》对《史记》人物的评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14.
《正杨》是明代大学者陈耀文专门订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舛误而写的考据学著作。《正杨》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纠正杨慎引证材料之误;二是揭发杨慎伪造古书之过;三是批驳杨慎论证之失;四是补杨慎说之不足。《正杨》在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论争使许多学术问题愈辩愈明;二是在论争中逐渐建立起学术规范;三是纠正明代空疏学风,逐渐形成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5.
王浩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6-77,87
潘岳的《悼亡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受《诗经》中的《绿衣》《葛生》二诗影响很深。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典型意象,营造物是人非的凄清氛围,表达哀思之情;二是通过写时光的流逝、季节的轮换,表达哀思的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16.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17.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为我们贡献出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书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  相似文献   

18.
在2009年第4期刊载了《二本牛校,欲与一本试比高》一文,讲的是部分二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高堪与一本叫板。本期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言之”,讲的是部分一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低甘与二本俯首。也就是说,有些一本院校“心甘情愿”地降尊纡责,专门留出部分招生名额在二本线上“招兵纳将”。  相似文献   

19.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20.
《王三》有36组音同或音近小韵在《广韵》中合并为36个小韵,这些合并小韵作用有三:一是弥补了《王三》甚至《切韵》的撰抄之疏;二是使《王三》新增小韵得到了合理归并;三是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