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孟子》中"窃负而逃"体现出来的孟子重情思想,有其时代背景的原因和人的本性之情的原因。它所体现出来的孟子重情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人的血缘亲情;二是对社会的理性之情。而如何将对亲人与对社会的感情达到一种平衡,不仅古人需要进行探讨,处于当代社会的我们亦需要对此深思。  相似文献   

2.
从《红楼梦》以"情"为主旨的角度入手,谈了宝黛之情、祖孙之情、主仆之情、朋友之情、博爱之情等,得出"情本思想"贯穿《红楼梦》全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亲情、爱情、友情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歌颂的永恒主题。然而,这种颂“情”传统在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却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金瓶梅》刻意表现的是“亲情”之淡、“友情”之伪、“爱情”之假。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对作品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6.
知己之情,是历来中国文人士子普遍渴求的情结。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一些作品中,也流露出对知音之赏、知己之感的渴望。作者将内心的孤愤寄托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志”再议     
萌发于《诗经》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其含义一直存在争论,或谓言志即载道,或谓言志即缘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志"字意义的不同界定。笔者以为,后世根据对《诗经》及"志"之含义的不同阐释,实际上将"诗言志"分成截然相反的载道和缘情两个理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朝书画家王微所作《叙画》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文献,王微在文章中提出的灵动的画之情理论不但确立了山水画的独特的美学地位,而且蕴含了灵动的生命美学的思想,在中国生命美学的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叙画》中提出的画之情理论闪耀着王微的生命美学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万时华的《诗经偶笺》是明代晚期注解《诗经》很有价值的一部著作,"以情论诗"是《诗经偶笺》的重要艺术特色。万时华积极寻找并细心发现蕴藏在诗歌中的情感类型以及情感线索,而不是僵化地推衍圣人之义。"以情论诗"是万时华解构《诗》的主要方法论,这不仅使《诗》学重新定义了其作为"诗"的本质,也充分体现了明代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诗经.国风》中的恋情诗风格各异。《周南》、《召南》作为周文化圈核心区域的音乐,其恋情诗体现了一种君子淑女式的高雅追求,无论是《关雎》里对完美恋情的追寻;《汉广》中对遥想之情的渴求与舍弃;还是《野有死麕》里的两情相悦都透出在礼的规范下主人公对情的渴望,在被压抑环境中慕求真挚自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刘勰在论述诗经的状物时,予以"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评价,但是事实上,《诗经》中的景色描写并未做到"情貌无遗",且无"情貌无遗"之自觉意识。刘勰之所以会用"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来对《诗经》进行举例描述,与时代和文学观念的变迁、南朝时"密附""形似"的文风影响密切相关,其实是一种援前例后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与"诗缘情"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史上两大理论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二者关系如何以及如何从"诗言志"过渡到"诗缘情",学界说法不一。魏晋《诗经》学中重政教的内容、重"情"之解读方式正是体现二者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5.
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相思”主题也像是古今诗文中绵绵不绝的溪流,从悠悠远古,涌流至今。《诗经》即有语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夸张和比喻,表达了对意中人强烈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明代,有关“情”的论述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李梦阳的情真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张琦的情痴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等。明人所尊之情有两个侧重点。前期是以个性之情为重点,兼及人性之情;后期则以人性之情为主,兼及个性之情  相似文献   

18.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19.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诗经·月出》一轮皎月从诗经里照射出澄澈、美丽的光芒,从此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敏感的心弦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转拔响,一切欢欣愉快、生死别离、忧患得失都假月相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胡月寂寂,霜月清清,山月苍苍,诗人们借月的绰约、柔媚、凄婉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