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章句异说,要在揭隐示微,扭转两千多年以来的误传误说:“学而时习之,”实为“教而时习之”;负版系蝜蝂,本系喜负重之小虫,此指负重之劳动者;“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实为,唉!女子一旦嫁给小人就难于生活了;等等。  相似文献   

2.
读了袁士良同志《寡妇及其他》(《语文知识》1993年第11期)一文,笔者有不同的认识,现提出来和袁士良同志商榷。袁文对“寡妇”一词的理解列举了四种可能的答案。第一是“没有丈夫的女子”,第二是“失去丈夫的女子”,第三是“死了丈夫的女子”,第四是“死了丈夫而尚未再嫁的女子”。袁文认为:第一种答案,指“从未出嫁的女子”;第二种答案,指“离婚的女子”;第三种答案,明  相似文献   

3.
先秦文献中的“女子”既可以表示女儿,也可以泛指女性,学术史上将《论语》“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女子”解释为女性、妻妾或女儿似乎都有其合理性。但根据“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语境,“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养”是表示“教养”之义,而上古文献中作为“教养”之义的“养”一般只适用于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弟子、君主对民众这三种语境。基于这种判断,再考虑孔子的身份和立场,可知“女子与小人难养”中的“女子”是指女儿而非泛指女性,“小人”是指孔子门下的不肖子弟。孔子是以父母师长的立场,从心理特征和品性修养的角度来表达女儿与弟子中的小人之辈难于教养的感慨。这不是将女性与“小人”等同,而是指出在教养女儿和不肖子弟时,二者在“情胜于理”方面呈现出的某种共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相似文献   

6.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大家经常使用的词语,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我们已经知道“沉鱼”和“落雁”分别指的是西施和王昭君,那么“闭月羞花”指的又是哪两个美女呢?  相似文献   

7.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中,对“女子”意义的解释,成为历代学者解读的热点.由于“女子”一词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因此很有必要总结有关“女子”的释义研究并对其意义作出准确地判断.本文在回顾历代学者对“女子”注释训解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其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证源分析“女子”之义,探讨《论语》中的“女子观”,并确认了开始歧视妇女的历史时期.旨在更准确地理解“女子”之义,正确领会孔子的本义和思想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家有娇女称为“千金”。 “千金小姐”特指未婚女子,女子结婚之后,身价立马缩水,不能再被称为“千金”了。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千金”最早却是指男孩儿。  相似文献   

10.
二语习得中的个人方言反映交际活动中个人的言语风格。英语中的“方言”(dialect)指不同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特征,是“不同使用者的一种语言变体。在同一语言社区,不同的人群操不同的方言”。有人以英汉两种语言区别“方音”(accent)和“方言”认为:汉语的“方音”与英语的“accent”虽都表示一种“语言特征”,但意义并不完全对等。汉语的“方音”指标准音以外的地方口音,而英语的“accent”可指包括标准音在内的任何方音。汉语的“方言”与英语中的“dialect”也有类似的意义差别:汉语的“方言”指标准语以外的地方语言,  相似文献   

11.
语义性病句包括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两类。一、表意不明表意不明,即语意表达不清楚,不明白,主要指有歧义。其常见类型有:(一)多音词引起歧义(1)这人真的好说话。(2)他背着儿子常常到老师家学下棋。例⑴中的“好”,读“hǎo”指“易于、便于”,读“hào”指“喜好、爱好”;例⑵中的“背”,读“bēi”指“用背驮”,读“bèi”指“隐瞒”。(二)同音词引起歧义(1)这孩子期中考试成绩还可以。(2)这孩子期终考试成绩还可以。例(1)、例(2)中的“期中”与“期终”系同音词,听起来有歧义,而书面语则不会。(三)重音不同引起歧义(1)一个季度就生产了3500…  相似文献   

12.
古文献“孃”“娘”的分别与《恒言录》校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孃”字出现了“母亲”义,“娘”字出现了“年轻女子”义,这种分别一直延续至中晚唐前。中晚唐以后,“娘”字渐渐出现了“母亲”义,但“孃”字始终未曾出现“年轻女子”义,与“娘”字的用法区别甚严。无论从汉语史表义还是从原刻本存真这两个方面来看,今版繁体本《恒言录》中的两处8个“娘”字均属“孃”字之校误。  相似文献   

13.
女性视野中的情感世界──《百合花》的重新解读孙德喜就概念而言.“女子文学”、“女性文学”和“女权文学”似乎无甚区别,但细加考察.之间的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女子文学”就是指作品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不带任何其它意义;“女性文学”则是指以女性的...  相似文献   

14.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 ̄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6.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年五年而笄”。7…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带头搞好教育教学.带领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的“双带”作用。今年以来.上高县教育局结合实际.在学校教师党员中大力开展“四大”教育括动,不断激励教师党员争先创优,永葆党员先进性,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大力开展“两为”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在树形象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开展创建“党员教学示范岗”和“党员教学示范班”活动.使党员在抓示范中发挥骨干作用;三是大力开展“一包五联系”德育工作活动.使党员在履行职责中发挥模范作用;四是大力开展党员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使党员在“传帮带”中发挥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疑点 如何区分我们国家对内职能中的两个“公共服务”和两个“社会治安”? 剖析(1)在我国国家职能的对内职能中,第二点和第四点里面出现了两个“公共服务”,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侧重指经济方面的公共服务,后一个侧重指社会管理方面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发:古时儿童未成年时。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束发:指青少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指女子15岁。破瓜:指女子16岁(64岁也称破…  相似文献   

18.
“小姐”现在一般指年轻女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年轻女子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然而,不久前《北京  相似文献   

19.
女士 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小家碧玉 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即使是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春眠不觉晓”、“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两个“眠”字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指“睡觉”,后者指“躺着”(眠的本义)。只有是躺着(没有入睡),才能知道外面“月落乌啼霜满天”,才能听到“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