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4年底我担任成空某雷达团的新闻报道员.至今已经7年多了,我从~名新闻报道的“门外汉”成为在军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700余篇的《空军报》优秀通讯员;从摄影“独腿走路”的报道员成长为一名文字、摄影、摄像,三职一肩挑的“三栖精兵”:回顾7年多难忘的新闻跋涉之路,可以说是“主动出击的意识、宽广的新闻视野和敏锐的新闻感觉”这3个关键词,引领我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创先争优。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闻内涵的价值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导向价值、受众价值和事实价值。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完成党报新闻宣传的任务:若三者处理不当或只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就会影响到新闻作用的有效发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各种报纸的激烈竞争中,党报的新闻报道应“加深”、“加重”,不仅要体现新闻的“时效性”,而且要展现新闻的“有效性”──新闻信息对广大受众应县有的“知悉”意义和“指导” 价值。  相似文献   

3.
与大报相比,县市报在客观上存在一种优势,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县市报的地理接近性所决定的。但是,对这种客观条件造成的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充分地运用,县市报就会像水中的浮瓢,与丰富多采的实际生活和基层的广大群众还是贴近不起来,也就会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怎样改变这种“浮瓢现象”,真正发挥县市报“三贴近”的优势?去年9月至12月,本报开展了一次“来自基层的新闻”竞赛,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  相似文献   

4.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多种媒体(如第四媒体的兴起)“叫板”,21世纪的县市党报在强手如林的新闻传媒舞台上必须“小中见大”,小报“大”办,即表现大主题,展现大视野,体现大气派,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确立自己的作用和地位,争取新的发展。 小报要有大主题 报纸抓导向,必须抓主题。主题是导向的基础,同时也影响和制导着版面布局。 县市报作为县市党委的机关报、区域性报,当然要以地方新闻为主,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展开多层面的新闻报道。但是,这个区域性层面的报道只是日常报道,尽管这个日常报道…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与中国乐凯胶交片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乐凯”杯全国地市县报总编辑新闻摄影大赛,历时一年,4月14日于北京评选揭晓。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为,此次影赛获奖作品有相当水准,大体上体现了目前我国地市县报总编辑们对新闻摄影的认识程度与新闻摄影实践水平。 新时期以来,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大新景观,那就是各新闻单位认识到新闻摄影在现代新闻报道中的独特作用,努力实践“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新闻照片数  相似文献   

6.
与大报相比,县市报在客观上存在一种优势,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县市报的地理接近性所决定的。但是,对这种客观条件造成的优势,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充分地运用,县市报就会像水中的浮瓢,与丰富多采的实际生活和基层的广大群众还是贴近不起来,也就会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怎样改变这种“浮瓢现象”,真正发挥县市报“三贴近”的优势?去年9月至12月,本报开展了一次“来自基层的新闻”竞赛,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法制类专业性报纸,山东法制报的政经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要多一层把关和提升.一个新闻事件,不仅要从其新闻方面考虑,还应对其进行“二次筛选加工”——法律价值的选取.这就要求记者在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加工处理,通过新闻价值和法律价值双重筛选的新闻报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制特色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1,(11):23-25
新闻报道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让读者获得信息、增长知识的。一般说,一篇报道发布出去就完了,因为信息已经传播出去,“作用”已经发挥了。可有一种报道不同一般,它可以“引出”新的报道,产生连锁反应,引出一连串的新闻事实和故事。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现象,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因为它关系着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报纸的公信力和感召力。连锁反应:由新闻引出的新闻有的新闻报道推出后,又引出一篇或多篇新闻报道。这种由新闻引出的新闻,由报道引出的报道,似乎可以称为新闻衍生物。2000年1月20日,《深圳晚报》在一版通栏发布一条新闻…  相似文献   

9.
在受众需求多元化特别是报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黑龙江新闻》作为少数民族党报: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赢得读者的好感,就必须不断创新。《黑龙江新闻》在进可步调整和完善办报理念的同时,把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吸引力作为报纸改革的切入点,努力实现办报理念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0.
简讯     
驻豫某部党委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工作,近日专门成立了有一定字基础、热爱新闻报道工作的42名官兵组成的报道队伍。通过定期开展报道员培训、“老新闻”传授经验等方式来提高报道员的读写能力。同时,还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新闻报道兴趣小组、影评报评兴趣小组等来发挥报道员的特长,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激发官兵的写稿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报纸的“思想力”和“引导力”.县市区域报面对受众、市场和报业的竞争,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需要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在亲民性、服务性、可读性上下功夫,为市民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使受众感到亲切和温暖.因此,让县市区域报评论发挥更强的传播力,是当前区域报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努力的方向.笔者结合新闻实践,对此作了一番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县市报和自己的读者一起即将迎来崭新的 21世纪。 新的世纪将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读者寄希望于县市报的是全方位的信息,这就给21世纪的县市报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县市报的三重视野 县市报是综合性报纸,不是行业报,更不是“工作简报”,作为县市委的机关报,它必须处理好服务中心工作与全方位服务读者的关系,处理好“立足本地”与“放眼四海”的关系,自觉地运用新闻规律办报,廓大采编视野,尽可能地满足信息时代读者获知更大范围信息的需要。 县市报的视野应该有三个层次。 1.“区域化”地方视野 …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是报纸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闻摄影报道同文字报道一起组成报纸新闻采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军。新闻摄影情况如何,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宣传质量。因此,专题研讨县市报新闻摄影工作,对于如何提高县市报办报水平,促进县市报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现状:“图文并重”正在向县市报渗透 1990年8月,中国记协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银  相似文献   

15.
给张军有“三栖新闻精兵”的称呼一点也不为过:文字、摄影、电视.三职一肩挑.样样都拿手。他自2006年担任省军区新闻干事以来,成绩斐然,连续两年被军区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质量奖特等奖,连续3年被《人民前线》报评为新闻报道质量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现象性新闻是对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某些热点现象进行的报道。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新类型。和传统“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模式不同,现象性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往往是能够集中反映某一类现象的若干个事实。报刊常见的“某某现象扫描”、“某某现象透视”等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17.
有位新闻摄影工作者指出:“新闻照片是向读者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和多数读者一致.它的感染力就出来了。我们记者到现场就是要寻找读者的感觉。”(贺延光《中国摄影》1996年第4期)“寻找读者的感觉”是绝大多数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寻找读者的感觉”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受众意识”。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一样,来自客观现实.又流向受众.供受众消费。传播是新闻的实质,也是新闻摄影活动必须注意的首要环节。研究新闻摄影的受众心理,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的传播功能,增强新闻摄影在受众…  相似文献   

18.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19.
顾培德  凌坚 《传媒观察》2005,(12):34-35
2005年6月上旬,中宣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看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就无从谈起。坚持真实、铲除虚假,事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事关新闻队伍的形象,事关新闻宣传工作的声誉,事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6月10日第一版“重拳出击假新闻维护报道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一张报纸要吸引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县市报更是如此.在各路大报压境,五花八门的小报满天飞的情势下,县市报要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追求个性特色,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县市报报道普遍存在着一般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缺少特色的报道充斥版面.县市报报道一般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看,传统的“正统”观念,还是社会上不少人衡量县市报的一把尺子.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同志把报纸作为文件的载体,采用违背新闻规律的手段干预新闻报道.从报社内部来分析,造成报道一般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领导讲话强调什么,就到下面去找什么、“概念十例子”,依样画葫芦.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报道一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报道角度单一,不顾新闻价值而单从工作角度着眼的报道比比皆是.第三,采编队伍素质不高.第四,采编人员作风不深人.那么,县市报报道要克服一般化,凸现自己的个性特色,该从哪里人手呢?第一,围绕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战役性报道,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冲击波.县市报小,但小报也可造大势.在一段时间里,围绕某一社会问题,集中版面,集中力量,全方位、多侧面地开展战役性报道,可使报纸宣传有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