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王国维意境“深浅”说和宗白华意境“境层”说可以确认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等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从“意境”的研究谈起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常常作为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而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对意境的研究虽角度不同,但却都希望从理论上对意境的本质有所揭示和把握。依笔者愚见,人们对意境的研究往往是在以下几个层次上进行的。如果借用司空图的话,可以把它称为“思与境偕”、“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5.
黄芳 《华章》2013,(2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民族之林自成一格,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有一种“生命意蕴”和“美感文化”。意境理论是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最高审美理想的体现,即在今天世界文化的范围内,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意境,原是中国诗歌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是诗的专利。现在已经扩展延伸到一切文学艺术领域,大凡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具有了一种融融的诗意,人们便称誉其有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渐次发展起来的美学规范。首先,提出“意境”概念的当推《诗格》,相传为王昌龄所著。他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一句即‘们以境界为最上”,以‘境界”、“意境”统领全书评论,把意境提到判别诗歌轩轻的最高标准。意境,又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意境说”是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概念和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教学的重点.意境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意境”说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唐朝;第二时期为“意境”说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宋朝;第三时期为“意境”说的成熟时期,主要是近代.“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情景交融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它具有三个审美内涵: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感悟.“意境说”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运用诗歌的“意境”理论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审美发生、哲学基础、伦理学内涵等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和谐观进行了文化还原。和谐是从远古初民生理快感中挣脱出来的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美学观,它以“中”为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以“和”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中和之美”为主要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伦理观,它以天人合一的最高目的论原则,以美善真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情理结合为典型的艺术形态。通过文化还原,中国古代和谐观实际上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具有素朴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渗透着感知、想象、情感的直观把握,它具有三层建构: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于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第二层是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典故、题材、技巧等内容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的理解;第三层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观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诗味说和意境理论作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两大核心理论,两者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意境的情景要素使诗味这一描述性概念有了较为具体与可深化的审美内涵;意境的“抽象的界域”性使诗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呈现出极大的整一性;意境强调相生中的虚实,这使诗味内蕴富于立体的多层面性、多向度性。意境理论对诗味说予以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意境”论诗替代以“味”论诗的内在必然性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时空被纳入审美意识结构,它同生活审美或社会审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境界——意境。时空与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时空的承载,古诗也就无从论“境”与“界”,也就没有意境可言。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教学意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并且是许多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艺术天地。研究教学意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整体美、情感美、动态美。教师创造教学意境需具有“虚静”的心境,视“对话”为理念支柱,以“模糊”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14.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小学的诗歌教学中,我以为,是阅读,还是审美,是“技术训练”,还是精神陶冶,既反映着教学品位的高下、文野,也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品位。不同的文体、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层次和境界。一篇普通的说明文、应用文、新闻通讯,是一个教学层次,而脍炙人口、蕴含极深的文学名篇应是另一个教学层次。它应从阅读的层次迈向审美的层次。诗歌教学只有进入审美体验才能进入较高的教学层次。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  相似文献   

16.
梦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空灵的境界,是诗歌创作技巧中的“虚”。它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衬,相辅相成,从而大大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歌意境,深化诗歌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一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它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一首诗词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相似文献   

19.
自然景观的审美感受层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自然景观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愉悦大体上呈现逐层递进的流动的三个层次,即感官层次、心意层次、精神人格层次,按教育学的分类原则,又可称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在这三个层次中,精神人格层次(悦志悦神)是一种在崇高的基础上寻求超越与无限的最高审美层次。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诗歌创作中,不少作品因为缺失意象和意境而严重削弱诗美。针对这种倾向,本从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出发,阐述了意象和意境创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物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既是诗人“神与物游”、“神用象通”不可缺少的桥梁,又是沟通诗人与读感情和认识的桥梁。意境则是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它与意境相互作用,存在着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作还指出了意境格调的高下,不能单以思想性的标准去判别;只要是真善美的意象升华而成的境界,都应视为高格调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