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且与全文的论题也不符。先说议论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符。故事谈到蜀之鄙二僧都有一个去南海  相似文献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为学》),教参译为“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此解乍一看易为人们所接受,但通读《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由该文一、三段摘编而成)后,笔者认为此译文对“僧”的理解欠妥,因而对全句的解释也不准。首先,“僧”的所指范围与作者本意相谬。彭氏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借蜀鄙二僧  相似文献   

3.
一、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迄乎成语于富者可汗辣峙家圃传金拆 2.填空: ①,风正一帆悬。 ②争渡,争渡, ③,清风半夜鸣蝉。 ④东市买,西市买,南市买_,北市买 3.①《木兰诗》中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句子是“ ②《观沧海》的作者是,诗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厂 ③《望岳》中的“岳”是指,诗中饱含哲理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 (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广东等五省(区)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中,对《为学》最后一句“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作:“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相似文献   

5.
“不如”解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人们立志(求学成才),(难道)反而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关于《为学》一文最后一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西师院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象上边的句意那样翻译的.教材中没有注解“不如”二字。这就给一些师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如”即“及”义.“不  相似文献   

6.
【决胜真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的确,世界真奇妙,世上的事情千万般,再难的事情总有人跃跃欲试,而果然就能做出许多来;再容易的事情,也有人把它视为畏途,真就裹足不前。这正如前人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请以“难与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  相似文献   

7.
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雍正年间进士,由吏部郎中出为广东肇罗道。不久,辞官回乡,主讲四川锦江书院,致力于古文辞,名重一时。著有《白鹤堂诗文集》。本文论述了为学在于自己努力的道理,说理浅显,引证具体,颇有启发作用。原文三段,这里只节选了两段,且第一段中也有删节。第一段从理论上阐发,由天下事的难易转到为学的难易,作者指出,认真学习,难可交易;不学习,易可变难。而由难变易的关键在于立志和实践。第二段,引述了西蜀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生动浅显,具体说明了主观努力的作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文》2003,(12):25-25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有删节。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从原题看,本文是写给他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激励他们立志求学。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熏有《白鹤堂集》。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难与易可以转化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第2~6段),以四川贫富二僧志朝南海的情形作例证,证明只要立志去做,天下就无难事的道理。第三部分(第7段),分析事例,得出人必须立志的结论。这是一篇说理的小品文熏论述的是做学问要靠主观努力的道理。首先扼要地从理论上阐发观点:“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相似文献   

9.
化难为易不是不要难度 什么是化难为易?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智力活动基础,可以把坡度适当减缓,采取搭桥、分解、点拨等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但是化难为易,并不是不要“难”,因为“易”是从“难”中化解出来的,没有“难”也就无所谓“易”。 我们知道,思维形式离不开思维内容。学习知识和进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是一个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教材的每一个章节、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是知识链和知识网上的一个节,而这些“节”正是思维的具体内容。教材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难易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安排的。该易的要易,该难的一定要难。在应用题教学程序上,对每组例题我是分这样几个层次分别处理的:有重点分析讲解的,有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半独立学习的,有以学生为主读书探究的,尽  相似文献   

10.
王亚娟 《考试周刊》2013,(7):174-175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专门论述为学之道的,处处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首先论述为学的难易程度,认为:学习,则"为学"由难变易;不学,"为学"由易变难。其次论述人的"昏庸"与"聪敏"的资质。指出:坚持为学之道,可以由"昏庸"变为"聪敏",否则,便由"聪敏"变为"昏庸"。再次论述人的志向或毅力。这充分说明:在为学的过程中,志向坚定,毅力顽强,就可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否则,就是自甘失败者,就是落伍者。  相似文献   

11.
应该承认,作文题目本身有难易之分,写作也就有难易之别;一般说来,难题目难写,易题目易写,这似乎是废话但近乎真理。但是,也有题目本身是容易的,到了我们学生的笔下却变得难了的“题易作难”的现象存在,1999年的江苏普通高中语文会考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请看——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13.
立志是儒学修养的前提和功夫,也以此特质区别于知识性学术,尤受阳明重视,并与其身心一体、以心导之思想相一致。阳明认为立志于为学首先是定向与植根,所谓“植根”就是播种,它是心灵纯化的方向和起点,“致良知”之“致”即立志。立志犹如舟舵、马衔,收拾身心并构成为学动力和恒力;立志又是定心,志定心收气凝。而人生并不怕科举功名,就怕消磨转移理想意志、立志不真切。立志是个体道德生命即良知的最初释放,是道德意志的最初真正展示和逐步坚固化,志立而不移就是从“致良知”到“良知致”。立志贵在专注,专于天理而非朱子的“持敬”,个人在专心主一的过程中,涵养精神,调理气机,使理气通达,上达天道,“精一”既是矢的又是功夫。  相似文献   

14.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事在人为     
事在人为,顾名思义,事情全在于人去做。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事情的成功与否,决定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这句成语,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很有积极意义。事在人为,关键是一个“为”字。彭端淑在《为学》中指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了目标之后,要努力奋斗,知难而进,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是有名的教育家。他讲学关中,其学派称为“关学”。“关学”是理学四大派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教和学的主张。张载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并根据教材的难易而因材施教,所以他说:“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传此。”除了正面的施教,他还认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在《正蒙·中正篇》中写道:“‘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  相似文献   

17.
高三别样美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亦易矣;不为,则易亦难矣”。“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力也。”经历了一段高三的学习生活,我深深体味到了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转化”是重要的化学思想.在解题中灵活运用“转化”,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解体的速度和准确度.下面通过例题来说明常用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写读后感。读的文章题为《毁树容易种树难》。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值得商榷。试题短文是根据《韩非子·说林上》中的一段改写的。原文是这样的:“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拆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至以十人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根据整段文字看,这是以种杨树为喻说明“树之难而去之易”的道理,目的是告诫陈轸在得到魏王宠信之后,要注意“善事左右”;否则,只得到魏王一人宠信,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韩非用这个故事,尤其是用惠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一般观点,尚属言之成理。但,如果将这段设喻单独抽出,从中得出“毁树容易种树难”的结论,是不恰当的。试题作为一篇独立的短文,从它的三段文字来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思想内容方面:评史讽今,是古人的常用手法。以史为鉴,是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本文通过对五代时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着重说明成败由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人们以历史教训为鉴戒,以免重蹈“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覆辙。由此,第一条教学目的确定为:从庄宗“身死国灭”的教训中得到启示,认清成败由人的道理,警惕贪图安逸,纵情享乐的思想的产生。 2、写作方法方面:这篇文章是历代传诵的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