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疲劳可分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往往被人们忽视,专家们认为,心理疲劳是由于大量的“生活事件”的影响,使人们长期心情压抑或突然受到强烈的刺激造成心理平衡失调,也有人称为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l、早晨起床后,感到全身无力,心情不好,懒得跟别人说话.2、讲课时,提不起精神,时常走神、走嘴、3、容易感情冲动、会因一点小事对学生发火.4、眼睛易疲劳,出现眩晕、腰酸背痛、恶心等.5、有又乏又困的感觉,可又睡不着.6、没有食欲、挑食,口味变化快等.心理疲劳往往是从生理方面表现出来的,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些生理变化,最终会导至病变.  相似文献   

2.
在与成人学员交往中,他们会告诉你很多苦恼:如工作上感到压力很大;有时知道该干什么,就是不想动手;生活上感到单调乏味,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越想弄懂的东西越弄不懂,越想记牢的知识越忘得快,等等。这是由于他们陷入了一种综合的疲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与紊乱,上述的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减弱、手脑协调性降低、情绪烦燥、心情忧抑等,就是典型症状。心理疲劳的产生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运动能健身、养生,众所周知。但运动还能修养与健全人格,你知道吗?现代运动心理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不论是短暂的或长期的运动,都会产生赋予人格特征的心理效果。例如,不常运动的人容易感到疲劳,产生压力,也容易产生孤独、躁郁等低落情绪;而经常坚持运动的人则看起来精神比较好,不容易生气、沮丧,也较不容易觉得有压力。经过最近十年的调查研究,美国哈佛大学运动心理学家波斯德博士指出:自选式运动健美身心,适性适情  相似文献   

4.
疲劳是一种由持续工作或学习所引起的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的现象。人在疲劳时,对一些本来容易解决的工作或学习问题,会感到力不从心,勉为其难。学习上的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出现时,生理机能降低,有动作迟钝、肌肉酸麻,神经系统功能下降等表现;心理疲劳时,心理活动效率降低,有注意分散,思绪紊乱,思维活动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情绪不安,反应迟缓等表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累”也成为中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他们感觉到的累 ,就是精神不振 ,心力疲惫。有调查表明精神疲劳已经成为 2 1世纪人类的隐形杀手。在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后 ,在大病初愈之时 ,你会觉得疲倦虚弱 ,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在某些时候 ,我们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疲劳乏力 ,无精打采。这种由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引发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处于心理疲劳时 ,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都会降低 ,而且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 ,轻者感到无聊厌烦 ,…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运动员想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长期承受高应激、大运动量和高负荷的训练,这必然会导致疲劳。疲劳是长时间或反复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研究表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形式对运动员的影响更为隐蔽,不容易为人所发觉,正是因为人们对心理疲劳的长期忽视,才致使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得不到及时恢复,从而影响训练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健全,是造成受挫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家庭变故比较大,单亲家庭、后组合家庭增多.这种变故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在单亲家庭,突然的变故使他们感到自卑、感到孤独无助.一般而言,女生容易表现为脆弱、敏感、自我封闭、情绪低落;男生一般表现为用玩耍来掩盖内心的无助.心理上还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感.  相似文献   

8.
高考制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方面。积极的应试心理使你成功,消极的应试心理导致失败。导致失败的心理主要有:焦虑、恐惧、紧张、烦躁、疲劳、失望等等。我们只有弄清其表现和原因,才能找到正确的对策,夺取高考优胜。  相似文献   

9.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宁波市1457名高中生进行心理疲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疲劳均分为57.77.程度等级3以上的比例达到71.9%;成绩较差的、来自农村与选修理科的学生症状明显,疲劳感体验较强;竞争压力大、学习策略不当、睡眠不足与理想现实差距过大容易诱发心理疲劳。我们也提出指导学生科学用脑等相关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切实干预学生的心理疲劳,缓解其症状。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在激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后,常会出现疲乏劳累的感觉,但通常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疲劳即可消除。这种疲劳属于生理性疲乏。但有些人无任何原因地经常感到疲乏就需要寻找原因了,因为它常可能是以下某种疾病的先兆或早期症状, 血液病常觉疲乏是贫血、白血球减少的症状之一。慢性贫血时,由于肌体的调节作用,在安静的情况下,就是较严重的贫血也不至于出现疲乏症状,但一经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疲乏感就非常突出;白细胞减少症的早期惟一症状就是疲乏无力。因此,有明显乏力症状者  相似文献   

11.
李云霞 《班主任》2004,(1):26-27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累"已成为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一般来说,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人就会感到累,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有时候,学生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疲劳乏力,无精打采.这种由心理原因而非躯体原因引起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都会降低,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世.因此,中学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教会学生"心理按摩",以消除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国的高三毕业生正处在紧张的考前冲刺阶段,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感到学习有压力,有近一半的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出身心疲劳现象,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而出现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造成高三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高…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累”也成为中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他们感觉到的累,就是精神不振,心力疲惫。有调查表明精神疲劳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隐形杀手。在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后,在大病初愈之时,人会觉得疲倦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可在某些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疲劳乏力,无精打采。这种由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引发的懒散无力、萎靡不振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疲劳”。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都会降低,而且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  相似文献   

14.
高考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不少同学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有时候有些同学会因为一次测验的失败而觉得自己太笨,甚至会自惭形秽地独自落泪,这种灰心的情绪使这些同学很长一段时间都进入不了学习状态。相反,有些同学在感到压力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心胸反而会变得格外宽广,斗志也会越来越强。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情绪,这都是心理疲劳在作怪。心理疲劳容易使人对自己在学习上的付出产生怀疑,使学习兴趣大大减小,学习没有激情也没有兴奋点。这些同学整天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状态,感觉好累,有时内心还会冒出莫名其妙的“怨气…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手脑协调性差等现象,尤其是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等。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由体能消耗引起的,而是心理因素所致。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构建预警系统的框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有453人(31.07%)出现心理危机,其表现依次为疲劳、纳差、失眠、做噩梦;焦虑、忧郁、情绪不稳定;喜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容易发生对己和对周围的破坏行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结论:高等学校无法避免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7.
在自学考试的千军万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考生;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容易忽视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当工作、学习中出现效率下降的症状后,不是积极调整,而是掉以轻心,继续“熬”下去,陷入过度疲劳状态,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能及早注意,使心理防卫成为习惯,就会消除心理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及学习效率等都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心理疲劳的产生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兴奋性降低并出现保护性抑制,这就是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学习疲劳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学习疲劳  疲劳是一种由持续工作或学习所引起的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的现象。一些本来容易解决的工作或学习问题 ,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勉为其难。  学习上的疲劳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主要是指机体工作过度 ,使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和乳酸在体液和血液中积蓄起来。当生理疲劳出现时 ,会出现机能降低 ,如动作迟钝、姿态拙劣、肌肉酸麻、神经系统功能下降等。生理疲劳为学习所倦 ,不能再干。轻度的生理疲劳 ,可以由意志努力来克服 ,而极度的生理疲劳 ,不但会降低运动器官的工作效率 ,而且还会使神经…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迟钝、认知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手脑协调性差等现象 ,尤其是情绪烦躁、焦虑厌倦、百无聊赖等等 ,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由体能消耗引起的 ,而是由心理因素所致。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良好的心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能力的发挥 ,造…  相似文献   

20.
“学习倦怠”,包括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两个方面:生理的疲劳,主要是大脑的疲劳,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等;心理上的疲劳则反映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慢,情绪躁动、忧虑等。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均会产生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又面临着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对他们的学习倦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