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校园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是传递学校文化精神、塑造学校形象的物质承载者。研究大学校园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空间环境的公共艺术大多数以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作品主题单调、形式老套。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现状,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文景观在城市居住区设计中的实现是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追求最直接的展示,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在大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人类开始对自己居住区环境进行重塑。城市居住区人文景观的实现既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又要考虑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衔接,力求人们在居住区环境中既能完成休憩、与人交流的目的,又能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品位、审美意境,达到回归自然、人文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隐性课程由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构成;具有熏陶感染、激励导向、益智健体和审美体验等功能;高校应从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等三个方面来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环境艺术设计有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技术层面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空间界面、家具与陈设;技术层面涉及结构、工艺、规范与标准;精神层面则指凝固于物质层面和体现于技术层面的社会意识和设计者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等。精神层面即人的心理感受,它依托于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民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存在过度审美化与审美极化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城市生活的空间之争与审美霸权,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缺失。失去了公共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自然无法成为公民学习的场所。恢复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需要审美批判。基于审美批判的公民学习是一种构建以审美正义为价值基础的学习环境的主体化公民学习,是一种旨在建构一个平等交往、令人愉悦的宜居公共空间的民主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公共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因此标识导向系统在公共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公众越发重视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这就要求其标识导向系统不仅要具有快速、准确传达信息的使用功能,还要结合公共空间中环境的特点来对标识导向进行系统的设计,在改善公共空间环境氛围的同时,与身处环境中的人群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将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与空间环境、与人相结合,进而打造一个满足现代人视觉审美要求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个性化的居室装饰日益浮出水面。软装饰设计不仅要关注物质、技术与精神的融合,还要让居室的空间环境、陈设、工程结构、工艺与社会意识和文化素质、审美完美结合。使"屋如其人"。软装饰使居室装饰个性化,使主人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文化内涵与居住空间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环境与自我浑然天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高校物质环境是指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可分为校外和校内物质环境 ,笔者着重讨论校内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它包含教学场所、活动场所、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各类设施装备等方面。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又是精神环境建设中各因素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物质条件而进行。合理、协调统一的物质环境是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审美性的高度统一 ,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硬件”。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发展与学校成员的审美水平、道德认识水平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高校公共精神的培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关系着高校能否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还有缺失,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欠缺、价值观念偏差、实践参与能力弱化、自律精神缺乏、公共情怀欠缺等方面。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推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交往的重要场所,凝结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其空间布局及物质构成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本文基于社会文化角度,从“点、线、面”三种物质形态分类要素去解析皇都侗文化村公共空间特征,探究物质空间表征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公共空间向心性特征显著,鼓楼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占据着侗寨空间及侗族文化的中心位置;(2)侗族村寨小众公共空间活力弱,小众公共空间从属于大众公共空间;(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侗族村寨公共空间有了明显的世俗化趋势;(4)文化内涵是影响侗族村寨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公共空间依然深受村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