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指导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一、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1分段应先找依据①记人的文章。一般说干,写人的记叙立,鼓是为了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天云现人的精神、品格、认识祆感受的。我们分段的司按事例子S,一件事叙述完了,表这了一个壬题,就可以分成一段。②叙事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记叙完整是写好一件事最基本的要求。但要写好一件事,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常见的毛病是在记叙的时候,情节发展粗枝大叶,一笔带过,不能抓住主要情节把事情的发展、高潮部分重点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想写成功,特别是要把通俗的感情写得感人.需要抓住“要害”来写,即要抓住人物特点、典型事例、细节等。《寡言者自重》一文里,作者主要通过典型事例来写父亲“寡言”的特点,其中在叙述事例时有很好的细节描写,呈现出很强的场面感;《爸爸在灶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使“灶间”的“爸爸”的独特形象立了起来,我们可以细细体会;《纸家具》只写了一件事,但妈妈那深沉的爱在困顿的年代里依然让人动容。  相似文献   

4.
穿衣服得抓住衣领,写文章也一样要学会抓住要害,抓住主题(主要内容和写作的目的)还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抓住特点是写好、写活人物的关键。一位外国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写人、写事都要比画树叶复杂。所以一定要认真想想,这个人、这件事与众不同的地方,把它如实地写出来就是特点,文章也写活了。没有特点的文章,干巴巴的,使人看了打嗑睡。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本中记一件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的。但由于每篇文章记叙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不同,分段的方法也就不完全一样。 如果文章一开头就写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事情的经过和结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能够对身边发生的事发表点看法,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这类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观点必须从一件事引申开来;议论要求抓住一点,切忌面面俱到;重点分析说理,论据不可冗长;篇幅比较短小,结构更须谨严等。目前中考常用的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大多是一件事,只要能从这件事中议出一个正确道理,文章就算成功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供料议论文呢?下面主要从应考角度说说这种作文的一般写法。  相似文献   

7.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四)学会抓住重点段给文章分段的方法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们要通读全文,切忌支离破碎,望文生义,应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段落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确定了重点段,再看看重点段前后的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就可以较快地给文章分段了,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四年级同步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9.
[作文指导] 题目精析:“最近”指已经过去不久的一段时间;“有意义”,指这件事对自己、对他人或集体、国家都具有积极作用。题目限制了事情的数量——一件,还要求这件事是你自己做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听到或想到的事不能写。事情的经过要写具体。重点指导:首先,要选好典型的事例。好好想一想,你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尊敬老师、孝敬长辈、助人为乐、爱护公物、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热爱劳动、奉献爱心等等,然后选一件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来写。其次,要把事情写完整。写事的文章一定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只有把六要素写清楚了,这件事才算完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次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翻开交上来的作文,事例大多是“捡钱包”之类。由于部分学生总在“捡钱包”上做文章,我宣布一条规定:“凡再写捡钱包的,请把作文本和钱包一齐交给我。以后命题《难忘的一件事》,写老师又成了“热门”。写老师“眼里布满了血丝”“带病坚持工作”,并且越写越玄:“晕倒在讲台上”“终于离开了讲台和他一生追求的事业”,似乎不把老师写死就体现不出“丝方尽”的精神。我问学生:“你们经历过这样的事吗?”学生答:“没有。”不让写捡钱包,也不让写老师?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看来不是钱包不能“捡”,也不是老师不能写,关键在于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生动、富有感情。文章是真情实感的  相似文献   

11.
部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七第6题:“从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值得回忆的事中,选一件写一篇作文,注意写出这个同学的特点,并适当写一点这个同学的内心活动。”这次作文练习,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人物必须抓住特点,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写人的本领。在这次作文指导课中,我采用了审题练习的办法,促使全面理解题意: 请把正确的答案序号  相似文献   

12.
这次写人的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确定对象,选择典型事例这次作文的范围比较广,父母、亲戚、邻居、老师、同学、伙伴……他们中有的性格豪爽、有的谦和、有的急躁、有的粗心,要把他们一个个在头脑中“过电影”,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性格最突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来写。然后确定中心,想想写哪一件或哪几件事,最能体现他的人物性格,最能表达文章的中心。例文《幽默老师》的小作者第一次上科学课,王老师的幽默、风趣而独特的上课风格就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至今难忘。二、抓住特点,描写具体细致事是人做的,人物性格特点,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通过…  相似文献   

13.
<正>1.学习行文思路。其一,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其二,关注人物情感的变化,即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情感是怎样的,在何处出现了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其三,关注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如围绕主题,作者选了哪些件事?为什么选这件事,而不选其他的事?为什么这件事写得简略,那件事写得详细;其四,关注文章是如何开头、分段、过渡,怎样前后照应、结尾等。2.学习表达方式。小学课文的文体通常有三类:一是记叙文;二是说明文;三是诗歌语体。所涉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第七册24课《小本船》是篇习作例文,其所在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记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注意按这个要求选择突出的事例。”为切实可行地进行读与写的训练,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立足于“例”,抓住读写对应点是个好办法。一、审题与拟题课文的重点不是介绍小木船,而是写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小木船”是全文的线索——“我”因为看见藏在抽屉里的小木船,想起陈明来;“我”因为摔坏了陈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五. 教学目标: 1.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会组织材料、选择恰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 2.学会按要求续写作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不仅能把人物写活,而且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6.
一次,教师出了《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作文题目,明明要求写一件事,有些学生却写了两三件事。又有一次,作文题目是《学英雄一例》,有些学生混淆了写作对象,不去写自己学英雄见行动的一件事例,而去写英雄人物本身。这种文不对题的毛病,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课题教学的结果。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有许多课题往往是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来的,人们一看到题目,就对全文有了一个概貌的认识。例如五年级语文《战天斗地的关山人》这一课题,就明白地告诉读者,本文是写关山的贫下中农怎样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与天斗,与地斗,改变关山贫困落后的面貌。从四年级语文《人民子弟兵爱人民》的课题中,就能使读者知道:课文是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的动人事迹。  相似文献   

17.
吕谦 《四川教育》2007,(4):34-34
其实,小学的写作教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新课程对写作做了这样的分段: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第四学段为写作。小学中高段主要是习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一事一议类文章,就是针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议论的议论文。正因为它是具有“即事说明、有感而发”的特点,因此它是写议论文的起步,也是中考议论文的主要形式。写一事一议类文章要求先叙事后说理,叙事成为说理的由头,为说理服务,说理要服从所叙之事,做到以理服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三点:一、据事提炼观点谈看法、说明见解的文章,具有由“叙”生“议”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动笔写作之前就要从事例或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就是下一步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事例提炼观点,要透过事物表象…  相似文献   

19.
《大纲》对本年级的要求 1.培养有重点的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能抓住特点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2.继续练习写简短的记叙文,学习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叙事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把主要内容写详细,记人通过一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的特点,表现人的品质;写景状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把静态和动态配合写清楚。 3.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中心比较明确,条理比较清楚,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20.
理清文章的思路,对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而要理清文章思路,就要从弄清文章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同整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如《小英雄雨来》一课,它主要表现小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在鬼子面前英勇不屈以及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第四段雨来不怕鬼子的威胁利诱、宁死不屈这件事表现出来的。那么其他几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用呢?开头为什么要写妈妈追打雨来?第二段为什么写他上夜校?第三段前半部分为什么写他半夜听爸爸妈妈谈话?这些问题,如果不去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就只能一事一论,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