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2.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3.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4.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两司马之一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太史令,其著作《史记》代表了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历来对司马迁的研究,多集中在司马迁本人,而很少谈及他的家世。本文通过汉代的爵位制度,对司马迁家世中某些时间点进行考察,可以推证出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出仕的具体时间,以及其祖父五大夫喜的卒年范围。同时亦可证明司马贞《索隐》所援《博物志》佚文的准确性,对司马迁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产生了编写一部史书的理想,并开始着手史书的编写准备和写作工作,对司马迁创作和完成《史记》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史记》的出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司马谈,就很难有司马迁的《史记》。  相似文献   

7.
<正> 司马迁之书,名曰《史记》,初无此名。古书中屡见“史记”之名,是对古史的泛称,非专指司马公之《史记》。司马迁《史记》中屡见“史记”之名,亦不指其自撰之《史记》。此两者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已论之颇详。两汉诸书,述及司马氏之《史记》  相似文献   

8.
<正>从前王国维作《太史公行年考》,据张守节之说,定司马迁的生年在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一四五年),很多人从其说。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说司马迁的生年应当根据司马贞所引《博物志》,定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于是引起一番争辩。这场争辩虽无结论,似  相似文献   

9.
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约生于公元前 14 5年 (汉景帝中元五年 ) ,约卒于公元前 87年 (汉武帝后元二年 )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省韩城 )人。司马迁基本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他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 (负责管理国家历史和天文的官 ) ,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十岁时到长安读书 ,跟随当代著名学者学习 ,不仅阅读许多书籍 ,而且反复思考 ,深入钻研。二十岁时 ,开始漫游祖国大地 ,考察历史遗迹 ,探访风俗人情。其父太史令司马谈死后 ,公元前 10 8年 (武帝元封三年 )司马迁接任太史令 ,有机会博览和整理汉朝政府所藏…  相似文献   

10.
题解: 本文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标题是选文时加的。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史书,所记史事自黄帝起至汉武帝止(约公元前3000年—前90年),计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文是《秦始皇本纪》中的一节。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其父司马谈曾任汉太史令(掌管历史和天文的官),开始计划写《史记》。司马迁  相似文献   

11.
商人“不常厥邑”(经常迁都),成了商代史中一个疑难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考证,但看法并不一致。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八迁地点,各家说法不一。据王国维考证,自契居毫(今山东曹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原来担任“太史令”。是当时史坛上的泰斗。在朝中专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司马谈勤勤恳恳地工作,搜集掌握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准备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史书。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三家注”对该书词义、语法注释作了大量的工作,对古笈训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些注释不是《史记》“三家注”的主干,它的主干放在了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上。虽然三家——南朝宋裴骃集解、唐朝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处在不同时代,但在考证方面都恪守着严谨的态度,注释中出现许多“未详”、“今阙”等字样便是明证。可是该争辩处,后注又不断地对前注进行纠正、补充或从不同角度进行进一步的阐明和发挥。因此,作为考证注释,《史记》“三家注”为训诂学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下面我们仅就六个方面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作《史记》,在《太史公自序》章中说:“周道废,秦拨长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段文字中的“金匮”一词,辞书出版社的《辞海》解释为:“古时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三卷本第3874页)。这条注释的依据是唐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一书。司马贞对“石室金匮”一词索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纪传体通史学家司马迁和郑樵,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把这两位史学巨匠放在一起比较,会有助于我们对史学史研究的加深。一、个人生平及所处时代的比较司马迁生逢西汉,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他年轻时即出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后袭太史令,遵父嘱成《史记》一书。因李陵事件被施以宫刑,遂对汉武帝产生怨愤。郑樵身处南宋,父郑国器是太学生。他十六岁时父死,家道败落,便于莆田夹漈山中搭屋苦读,钻研学问。三十年后出游山川。在写了大量学术专著基础上撰成《通志》。晚年曾  相似文献   

17.
评贾谊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9年),我国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由于他的思想是儒法的大杂烩,因而过去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曾称贾谊“明申商之学”;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则把贾谊归于“儒”。解放以来的史学界,一般以持贾谊为儒家论者居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贾谊是“四人帮”钦定的法家人物之一,梁效的《论贾谊》集中反映了这一观点。表面看来,“四人帮”同司马迁的评论有相似之处,其实却不然。司马迁是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把贾谊并入申商  相似文献   

18.
我们称赞一个伟大的学者或者一部伟大的著作,常用四个宇:博大精深。其实真正符合这四个字的极少极少,在这极少极少的人和著作中,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是当之无愧的。先说“博”。司马迁生长在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担任“太史令”的官职,相当于今日的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汉代以前大量历史资料都收藏在他那里,因  相似文献   

19.
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先述司马迁的任职。《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司马迁(前145-?)38岁时任太史令(掌天文历法、修史)。47岁时,直言李陵败降匈奴事,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处以腐刑(即宫刑,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男子割势,女子幽闭),蒙受极大的耻辱。太初元年(前96年,迁50岁)被赦出狱,武帝又任以中书令。中书令掌传达诏令,是皇帝亲近的秘书,地位比太史令高。但武帝时中书令一般以宦者(宦官,太监)当任,司马迁不免感到又遭侮弄,故在书中屡屡自伤,谓“身直为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我国汉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专管编修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因此少年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历史资料,具备了很好的文学教养。父亲死后3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开始编撰史书。短短6年时间,他写的竹简就在墙角上堆得满满的,足有一丈多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