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霞 《新闻传播》2004,(6):42-42
“让副刊作品新闻化”作为口号被喊出来,是近两年的事情。与正刊一样,副刊也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副刊应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当前的新闻热点来办,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如果说,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形成报纸的高度,由此提升报纸的品位。因此,在副刊上做文章,“打新闻的第二落地点”,已成为报业同行认可的应对竞争的办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副刊发展到现在。其定义越来越窄。早期的副刊。是新闻之附子,即除去新闻之外的一切。如今.副刊的内容越来越单一.把属于评论杂谈的言论撇开了,把文化新闻赶走了。娱乐新闻因内容媚俗被抛弃。时尚与深度话题被专题化周刊化了……  相似文献   

3.
杨阶 《新闻前哨》2003,(7):45-45
报纸副刊从杂志化向新闻化的转变,是“报纸是新闻纸”这一属性决定的,也是副刊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纸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副刊改革,副刊新闻化作为此项改革的主流而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千帆竞技、百舸争流的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已不再是供文人墨客们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的世外桃源,它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即副刊作品中的新闻元素日益增多,并不断刷新着读者的视线。报纸副刊新闻化趋势让报纸副刊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它  相似文献   

5.
张斌 《新闻世界》2013,(6):116-117
面对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党报副刊必须顺应变化,做出应对。一系列的改版,为副刊带来了新转机。改版不只是版式上的创新,更是副刊内容的变革。通过各个板块的重新组合,力求在新闻的“副刊化”和副刊的“新闻化”方面探索出一条纸媒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纸副刊进入新世纪后面临的最大尴尬是:与红红火火的新闻版相比,副刊阵地不断萎缩,影响越来越小。有些报纸甚至以取消副刊为进入市场的手段。今天,该怎样认识新世纪的报纸副刊? 笔者认为,传统报纸副刊存在三大通病:文艺化、作品化和标准化。从文艺化到新闻化,从作品化到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它的兴起和迅速壮大对报纸副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为了应对新媒体挑战,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进行全媒体转型己成为业界的共识。相较于新闻采编的全媒体融合,报纸副刊的全媒体转型此前往往不被重视。其实,当前各大报纸副刊己经在转型实践中逐步形成副刊内容新闻化的应对策略。而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于该题材的重大性,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同时由于该事件的特殊性,纸媒或多或少地选择了副刊新闻化操作这种方式。本文仅以武汉晚报为例,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办活报纸副刊,重视对读者市场的细分,强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副刊作品,突出文化内涵,体现新闻时效,反映时代风貌,充分展现和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让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的副刊,在传播先进文化需求上找到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9.
副刊新闻化的口号提出由来已久,从中国报刊发展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其端倪。新时期,报纸副刊如何新闻化运作就是一项比较实际的问题。《唐山晚报》副刊近年来在此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和努力,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笔者担任副刊编辑多年,体会良多。  相似文献   

10.
《南方周末》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例证法,从探讨《南方周末》副刊定义、版面语言运用特点、副刊新闻化趋势和内容选择特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梳理总结了《南方周末》编辑特色与价值取向,并重点对《南方周末》副刊的新闻化趋势进行探究,希望为转型时期的纸媒发展与变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一环,新闻副刊历来是各级党报极为重视的主要宣传阵地,时刻不敢放松,往往派出精兵强将担任编审,使之成为报纸的精品栏目,扩大报纸的宣传力度。因为新闻副刊不仅拓展了新闻宣传的趣味性和广博性,让新闻宣传变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而且栏目本身便蕴含着新闻宣传的诸多要素,譬如政治性、新闻性和可读性,可以说,办好了新闻副刊栏目,就等于让一张报纸活了起来,使之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所以,作为新闻副刊的编审,可谓是责任重大,需时时学习,时时进步,才能让这个栏目活色生香,办出精品。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一直以来,副刊都作为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新闻同行,且大部分纸媒、杂志每期都会开辟至少一个副刊版面.本文就如何运用新闻策划思维办好副刊,让其在影响力上既不输给新闻,又不会脱离普通大众、文学爱好者等元老级受众群体,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侯玢 《新闻三昧》2004,(8):30-30
谈到报纸的时效性,人们先会强调新闻版的时效性,而对副刊并不要求时效性,甚至认为副刊不需要时效性。这种观念的产生也许与报纸最初的形式有关。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连续出版物。一般把载有消息、通讯及评论的新闻版称为正刊,把从新闻延伸开去,提供理论、知识、化享受和各种实用咨询的各版称为副刊。尽管早期副刊是以富有艺色彩的消闲类字起家的,但是实践证明,时效性仍是评价副刊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坚守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特性的回归 以“新闻性”为支点的副刊要把“真、短、新、活、深”的新闻运作理念自觉移植应用到副刊的编辑出版实践当中,通过引进新闻观念和策划手段,对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最新发现、焦点人物等等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副刊特有的叙事方式来形象地表现。强化副刊的新闻性,即是在副刊的作品中强化这些要素。  相似文献   

15.
“副刊式微”的观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很有市场,但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报纸办起了周末版,月末版、特刊等。《攀钢日报》也有了自己的《时事生活周刊》。此间,甚至有一些新闻类报纸也已经副刊化了,像《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导报》用艺的形式、故事的形式、散随笔化的笔调来表述新闻、阐述观点……纵目报海,我们不难发现,“副刊式微”之说,只就“纯学副刊”而言尚可,一般报纸副刊面临的实际境遇是在新闻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从广义上说,新闻采访是一项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搜集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报纸副刊新闻与正版新闻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报纸副刊新闻的采访活动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克服“社会刻板印象”,把副刊新闻做“活” 副刊是党报适应形势要求,顺应受者呼声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与正版有机的统一,是正版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随着副刊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对副刊新闻报道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所说的副刊新闻与历史上的副  相似文献   

17.
赞歌 《军事记者》2009,(8):27-27
报纸副刊是一家报纸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是新闻纸,作为报纸的副刊,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有些报纸的副刊,一味刊登风花雪月的东西,远离主体新闻,进而失去了读者。任何一种副刊,都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国内外、军内外的重大事件,关注部队的重大行动、重大典型,让具有新闻特点的人和事在副刊版面上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18.
陈佼佼 《传媒》2017,(22):28-29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新闻写作故事化让新闻作品更受欢迎。笔者通过对《中国青年报》的分析,研究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的特点及策略,揭示掌握写作技巧对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重要意义。网络时代新闻写作故事化特点突出细节,聚焦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魅力。新闻故事化写作不意味着"编故事",而是需要事实说话,描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通过展现细节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的本质属性。在引进新闻策划和新闻手段之后,报纸副刊会进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新闻魅力。通过打造大文化副刊,将文学与新闻互相渗透与和谐融合,实现报道形式的创新,在强调文学性和文化底蕴、强调作品审美作用的同时,强化新闻性,更具形象感染力和时代生命力。这应该是报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新形势下振兴报纸副刊的必由之路和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报纸的副刊最有可能成为报纸的特色版面,它能使报纸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很多报纸的新闻都是一样的,能让人停留下来的就是专版副刊。"用副刊"留客",也是纸质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正因为如此,很多报纸正经历"从放弃到拾起"的过程,原本压缩的专版副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