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个人幸福是生存的意义所在,对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也很重要。关于幸福,有几个重要的范畴,如欲望、肉体、物质、精神、自由、价值等。幸福应该是欲望的节制和适度满足,是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体验,还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持,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个人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则取决于通过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自由的,基于人性的教育应该维护、促进人的自由生长,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人,这是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但工具化的教育阻遏了人性化教育的实现,把人作为社会需要的工具去努力适应和迎合。教育精神的复归应该促进人的自由意识觉醒,培养人的自由能力,涵养人的自由精神,逐步趋近马克思意义上的充分的自由个性实现。  相似文献   

3.
刘自美 《天中学刊》2010,25(1):47-49
任何一种哲学的主题都是人的问题,所以对人性的界定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关注人的自由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更是如此。近代欧洲的各种思想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关注人性,认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状态,对人性的理解应该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中。主体性永远是人的最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王安忆小说在社会转型期展示着截然不同的女性心理。作家切合时代脉搏,既关怀人性自由,又关注道德自省,试图促进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被一些人所大肆鼓吹,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马克思主义者要从对自由主义的全面认识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批判其理论基础,揭示其内在矛盾和深层社会根源,确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方法与途径。一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方文化由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等理论合乎规律演化的结果。它强调个人价值和权利的优先性,体现了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它把自由原则作为核心概念,包括思想与言论的自由,政治自由(个人能够在不受他人阻碍的情况下活动的空间与个人的权利与自主)…  相似文献   

6.
张欣的《夜凉如水》透视了都市人人性中常态背后的病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都市人欲望的压抑导致了个体心理的变异,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性的自我成长受挫,也促生了都市人病态的人性,从最新的超个人心理学的原理来说,都市人的素质、涵养又使得他们可以超越自我、超越现实,在终极的精神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张欣对都市人人性的发掘达到更深的层面,在其都市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政治和爱情是探索王跃文政治文化生态小说人之存在的隐含路径。在政治领域的公共视角中揭露个体的人的存在无意义,从情爱的个人情境中表明政治的虚无与残酷,王跃文小说在政治和爱情的相互参照与混合纠缠中完成了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在对情爱和婚姻的叙写中,自由与束缚、灵魂与肉体、轻与重等命题构成了其揭示生命本我的存在密码,也揭示了个人在世俗欲望下的人生困顿。爱与性的分离、灵与肉的分裂,是外在力量引起内在异化的必然结果。自由伦理困境之外,个体自我的矛盾冲撞,正是现代人飘忽、焦虑、分裂、恐惧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欲望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欲望是人性的表现形式、欲望与情感的关系、欲望的普遍性、欲望的生理性、欲望的社会性。今天从人性的角度展开欲望问题的讨论,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人性化是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和谐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性、个别差异和人类共性、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根据马克思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我们必须从教育人性化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性”出发,理解和把握教育的“人性异化”问题,通过教育劳动、行动、互动、活动等“总体化”实践,实现“总体人”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实现主观目的、满足个人欲望的一种行为状态。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自由的,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尊重他人是实现自由的首要条件;二、限制个人欲望是实现自由的必需条件;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自由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是道德高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德性”是人的品质与品性,其功能在于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在和谐社会中,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在“德性”规范与制约下,人的个人价值与个人德性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开放大学的课堂文化价值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令人向往的大众传播媒介构建了社会育人课堂,为大学、教师和学习者建构并树立一种全新的远程开放教育人权价值观、学术自由价值观、人格平等价值观、教学民主价值观、科学真理价值观、理性启蒙价值观、博爱人性价值观、社会奉献价值观和文化包容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活动空间,从而为人类教育开辟了先进的教育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都主张"以人为中心",但前者着力于阐发个人的自由与诉求,而后者则力图将人纳入纲常伦理秩序的轨道.西方人文主义将人从人身依附和神权枷锁中解放出来,推动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但其纵欲主义与拜金主义也给西方文明带来负面影响.儒家人文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动力,但其对个人自主性的扼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拓展,需要对这两种思想资源进行批判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view Kant's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Kant's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history as a process whose direction should be reflectively assumed by human freedom, in the light of man's moral vocation. In this context, some characteristic tensions of his enlighten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appear. Thus, while Kant takes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o be a radically moral enterprise all the way through—and hence, placed in a relational context—he also aspires to constitute education as a science, to be improved through experiments, thereby paving the way for a systemic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 spite of its moral inspiration, his systemic approach not only could enter into conflict with the moral demand of taking each individual subject as an end, but is also marked by an intrinsic paradox, already involved in the ambiguity of the term ‘humanity’, which might mean a) humanity as a moral disposition present in each individual human being or b) humanity as a whole, as the ‘human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雨时教授新著《雨时博客》,进一步明证了雨时教授是几十年来忠诚于诗歌生存的肯定者。他体验诗歌风尚,做净化诗歌生态的人文志愿者;他扎根诗学沃土,做审视网络诗歌现状的理论建设者;他尊重自由个体,做弘扬民间立场的理想布道者;他承担文化考察,做通往后现代审美的资深摆渡者。他以坚定的信仰、执着的精神、超人的才智和憾人的品格,在物欲充塞、人欲横流的多变世界中,用一颗诗性的灵魂去穿越时空、语境、习俗与审美的隔膜,寻找永恒不朽的诗歌精神,感受其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寄寓和诗意栖居。博客只是通往诗歌殿堂中的众多小径之一,诗歌本身才是雨时教授一生神往的目的地。这既是他思想的光芒,也是他智慧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当"救国"压倒"启蒙"时,路翎对正当而自由的人性的执著追求是独特而值得注意的。路翎以欲望作为"原始强力"的推力,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都指向"个性解放"同一目标。与此同时,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有关自由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路翎对自由问题的思考不是通过蒋纯祖单方面体现的,而是通过蒋纯祖与蒋少祖共同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清初颜李学派提出了"理在欲中"的理欲现,主张"欲"的合理性,同时提倡节欲.这种理欲观有利于解放人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推进了"事物之教"的书院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自由空间,又是一个需要自身规范的家园。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文化的基本价值冲突,它影响着网络文化价值中一元与多元、民主与集中、个体与社会等矛盾。但是,网络自由和网络规范又是统一的,无论我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网络行为,还是用社会道德和网络道德来倡导网络价值主体自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网络自由,同时,网络自由的实现也促进了网络道德规范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席勒认为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人性的自由出发,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席勒的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第二步是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此时的神或上帝对人性起着提升作用,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的内容和主题倾向于用审美教育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强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他认为的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辩护,主人公卡尔.穆尔对以暴抗暴这种方式的彷徨与自责正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的否定,卡尔.穆尔选择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发展就是对审美教育这一途径的认同。所以,《强盗》可以说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20.
席勒认为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实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人性的自由出发,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席勒的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审美教育的第二步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此时的神或上帝对人性起着提升作用,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的内容和主题倾向于用审美教育来解决时代的难题。《强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他认为的真正的宗教和道德辩护,主人公卡尔.穆尔对以暴抗暴这种方式的彷徨与自责正是对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的否定,卡尔.穆尔选择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的发展就是对审美教育这一途径的认同。所以,《强盗》可以说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