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智性直观"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却始终无形地贯通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之中."智性直观"不应局限于哲学的考察,哲学之外也存在着"智性直观".本文尝试从人类艺术与心理的视角对"智性直观"概念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直观化教学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梯子",从而有效地排除思维障碍,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先累积大量的感性认识,随后再由量变到质变,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教师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想象代替了实际调研,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直观材料的展示,让一些学生缺乏认知的基础,在起跑阶段就落后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结合几个教学实例来说明直观  相似文献   

3.
哲学理论既是抽象的又是直观的,是在直观基础上的抽象综合。在哲学教学中,开启直观思维,运用各种直观方法,使抽象理论化为直观具体,就具有很重要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直观教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王玲在思想道德的范畴内,有许多概念性的、比较抽象的道理,有许多行为规范要求。这与小学生的思维特卢、和思维发展水平,应该说是存在差距的。而直观教法,则正是使学生通过用感官直接接受的方法,丰富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促进...  相似文献   

5.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哲学发展史上,各派哲学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均具有其合理性,当然也存在偏颇的一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明晰的梳理.这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对一般、本质的把握不同于传统的抽象,而是转换了思想的方法。通过悬置传统的认识理论和方法而"面向事物本身",利用直观来把握一般的本质。但是,这个方法仍然落入了历史的窠臼,在本质由个别直观向一般直观的过渡中遭遇"滑铁卢"。这是一个从柏拉图以来就存在的认识论上的千古难题。胡塞尔其后的哲学家们对本质直观也是隐忍不言甚至是放弃,虽然如此,包括本质直观在内的现象学的思想在西方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辉霞 《成才之路》2014,(27):91-91
正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增加的核心词汇。我认为在教学中既要借助直观帮助学生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培养他们自觉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我的课堂上,借助几何直观教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几点看法和大家共享。一、用足直观促抽象执教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形象地认识整  相似文献   

8.
儿童受教育之所以可能,是建筑在人类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可能这一个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客观现实世界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的,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进一步培养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也是完全可能的.人类认识客观现实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列宁曾经告诉我们,认识的道路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思维到实践."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思想是空洞的,而空洞的思想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历史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学生认识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与概括,形成概念,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大量以往的历史现象不可能为学生所直接观察,因而在课堂教  相似文献   

9.
<正>从心理学上讲,一般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逐渐发展的过程,虽然智力上存在缺陷的儿童思维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这一主要发展过程却是类似的。此外,由于这些学生的特殊性,其自身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导致其习惯于或者只能利用直观的意象来进行认知、思考。数学是培智教育学校用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学科,然而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教师对于培智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学语言单一,教  相似文献   

10.
直观既是抽象思维的问题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 数学发展史表明,直观的考察,常常大大超前于理性的描述。如函数的连续性,是从函数图象是连续不断或间断的形象的对比中引起的概念。事实上,整部《数学分析》,不外乎都是对一些很易感知的图象性质和测度作出数量解析而已。所以,直观作为数学抽象思维的信息源,首先是问题信息源,它激发抽象思维,并使抽象思维定向化。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以来,指称理论是分析哲学讨论的中心话题,描述语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两个观点一直主导着这个领域。克里普克(Kripke)反对传统的描述语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多数哲学家们和克里普克(kripke)保持同样的观点,一般认为指称是和人们的直觉保持一致的。近来文化心理学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指出文化在人的语言直觉和认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ichard Nisbett和他的同事的实验发现东亚人与西方人在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和记忆)中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开始怀疑在假定情境下人们对于专名的指称的语言直觉会随着文化差异有所不同。(如:Edouard Machery,Ron Mallon,:Shaun Nichol,Stephen P.Stich.的实验)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会提供一些新证据来讨论语言直觉随着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与现代新儒学在哲学方法论上推崇直觉方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更重视辩证法而拒斥直觉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直觉方法的相关论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艾思奇笼统地以理智来排斥直觉方法,到张岱年以逻辑分析法与辩证法拒斥形上直觉,再到张申府试图在辩证法的范围内调和逻辑分析法与直觉方法,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直觉方法的认识在逐步转向深入。通过对他们的相关思想做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此一时期对于直觉方法理解的逻辑历程,亦可进而在哲学方法观的层面检视其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中国哲学视为伦理道德哲学,源于古人的道德直觉或道德体验。这是由于脱离经学史研究,孤立地分析一些哲学概念和命题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本文以宋明道学为例,论证其形上学和本体论是 通过对《周易》经传的阐发建立起来的,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传统,不是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更不能将其归之于心体验的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哲学有三个条件:惊讶、闲暇、自由。惊讶是西方哲学"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起源,这种起源使西方哲学迈出了由宇宙论向本体论跨越的关键一步;闲暇是面向哲学的一种纯粹向度,这种向度决定了西方哲学与世俗无关而走向形式化的纯粹品性;而自由则体现了西方哲学追求生命之真、追求伦理之善与追求品格之美的统一,它构成现代人性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逐渐演变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民主诉求。今天,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研究哲学的三个条件中看到中西哲学德性和知识的根本分野。面向未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西方、超越西方的心理诉求期,那么我们必将正视这一分野,并从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东西,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直觉作为哲学的方法有两层涵义:纯感性直觉和心灵直觉。唐君毅在"两类九种"直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纯感性直觉和心灵直觉在内的八种哲学方法综摄会通的哲学方法论。唐君毅用超越和批判的眼光看到了科学和理智的弊端,将"心灵直觉"即"超越的反省法"看作其哲学方法论基础,"心灵直觉"与其心本体论哲学体系一脉相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生命哲学是20世纪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柏格森是当时这一流派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以他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人的直觉给与了相当重视,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的缺失将影响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呼唤直觉的回归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点上,柏格森对生命和直觉独特的理解给了我们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一个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后现代认知价值取向、后现代情感价值取向、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强调直觉与感悟,反对对文本进行泛政治化与模式化的解读,要求尊重学生阅读文本时独特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使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形”、“神”和“形神之辨”是古典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和一个重要论题。其原义是用来对人体生命结构的哲学概括,同时也推衍于艺术、文学、建筑以及医学、武术等领域。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学界对绘画、中医、养生、武术等领域的形神关系多有论述,但似乎尚未提升到文化哲学的高度。“‘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论证,意在从哲学的视角揭示古典中国哲学“形神之辨”的文化哲学精义,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的《新理学》试图以西方哲学的方式“接着讲”,发展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思想系统——宋明理学,使中国思想成为符合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哲学。他采取的方式是抹平中西方思想系统的差别,将理学视为哲学,认为需要加以区别分判的仅是科学与哲学两个学科间的差异。但是他构建的新体系由于将科学与哲学的距离拉得过近,而有将人生观科学化、将存在论知识论化的倾向,从而陷入定位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