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历来读者对祥林嫂的死因,说法纷纭,各有说辞,存在着多元解读:有的人说祥林嫂是穷死了;有的人说她是被逼死的,逼死她的有人说是鲁四老爷、鲁四奶奶,有人说是鲁镇上以柳妈为代表的那些看客,也有人说是她前婆婆;有的人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迫害等等。文章通过不断分析矛盾,层层推进,最后揭示出祥林嫂穷死背后的真正死因:即封建礼教——无主名无意识之杀人团的隐性凶器,将祥林嫂摧残致死,来完成祥林嫂之死因的揭秘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在《祝福》阅读与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评价祥林嫂,是一个重要问题。长时以来,论者、教者和有关重要资料,都说她是“劳动妇女”,或“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些论断似可讨论。现依据对文本的品读,在此略陈异见,并求正于学者和教学同仁。一、不幸的山里女人(一)来自卫家山的女人小说开头部分,“我”回到鲁镇的第2天下午,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当夜或第3天,祥林嫂就“老了”。这是说,祥林嫂死在鲁镇。  相似文献   

3.
周冰清 《现代语文》2010,(6):110-111
《祝福》中的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有多种解读,有的认为是儿子阿毛被狼吃了,悲伤而死;有的认为是大伯子收屋,使她没了安身之处,穷死的;有的认为是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人的冷漠合伙杀死的;有的认为是祥林嫂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导致了她的死亡。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的确,从表面上来讲,吃儿子阿毛的狼、收屋的大伯子、鲁四老爷和柳妈等鲁镇的人对祥林嫂之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郑志雄 《考试周刊》2008,(48):180-181
一、祥林嫂的出身问题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成功地塑造祥林嫂这一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祥林嫂在小说中出场的最小年龄是她初到鲁镇之时,"大约二十六七",她丈夫"比她小十岁",是当年春天死去的,死时应该是十六七岁,而这时,  相似文献   

5.
祥林嫂的第一种痛苦经历是肉体上的创伤。并且是人为的伤害。初到鲁镇,祥林嫂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模样还周正”“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清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结实的农村年青妇女形象。此时,她肉体上尚未受到什么伤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她逐渐忘记了丧夫之痛,“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着力刻画的人物。历来教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注重眼睛。如果从色彩描写的角度对这一形象进行分析,也不失是一种良好之法。 鲁迅在《祝福》中,曾先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色彩。 她第一次来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又在鲁镇出现时,“她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相似文献   

7.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命运多舛,屡遭迫害。初到鲁镇,祥林嫂苦中求生、满怀希望;再到鲁镇,祥林嫂身心受创、苦苦支撑;三到鲁镇,样林嫂槁木死灰、日薄西山。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对《祝福》的“画眼睛”的人物刻画特色十分注意,其实,《祝福》中的关于祥林嫂的几次对话描写也是颇见艺术匠心的。鲁迅在小说的开头即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写道,“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然而随着主人公的悲剧故事不断发展,“再到鲁镇”时,作者重点组织了三次重要的语言描写,  相似文献   

10.
“描写了几次祝福”这一题目,自课文“练习”迻录。练习题指向明显: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不是“一次”,而是“几次”。笔者执教是篇多年,印象中,小说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似乎只有祥林嫂“穷死”在鲁镇那年的一次。一篇小说,作者对一种民俗的“描写”,如没有特殊需要,自然也无须有“几次”。然而,查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说是言之凿凿。  相似文献   

11.
窦娥和祥林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两个妇女形象,她们身世地位相似,都是悲剧命运,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她们生存的权利。关汉卿怀着激愤之情,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权,鲁迅以悲悯之心,借祥林嫂的不幸,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了广大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相似文献   

12.
香菱是《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她在前四回的不幸遭遇与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一回的内容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共同预示了众多青春女儿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而其独特的多重身份和遭遇不幸的多样性又使之具备了典型形象的条件,体现了青春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性。同时,香菱又是全书贯穿始终的形象,她于第一回出场,最后一回退场,见证了大观园青春女儿的悲剧和贾府由盛而衰的更替过程,在叙事结构中起到了穿针引线和贯穿始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薛素姐以其悍妒的性格成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个反面典型形象,也是中国古代悍妇形象系列中最具特征性、最富有性格的人物.她这种悍妒性格形成有着深层的精神心理因素的积淀.具体说来,她的男性化倾向和“希望具有重要性”的心理是其性格形成的内驱力.本文意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薛素姐悍妒性格的形成加以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近代上海在渐进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被自然地赋予了"文明"的城市想象;同时期的北京则因努力摆脱被视作传统与守旧形象的烙印,迈向"文明"的时代坐标而不得不隐匿在上海的阴影之下。1928年后,国民政府赋予北平以"文化"的都市想象,并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上海"文明"因此让位于北平"文化"。北京与上海通过将对方视作"他者"的互构,形成各自的都市想象。  相似文献   

15.
刘向十分重视“修文”。“文”既是“质”的对立面,也是和“野”相对的一个范畴。和“质”相对的作为形式的“文”是刘向所反对的,他推崇的是和“野”相对的“文”,这一“文”有文明、文雅和美之意。“修文”是以“礼乐”来消除、淡化人的粗俗、野蛮的动物性,使人变得文明、文雅和美。这使他的礼乐教化思想和传统儒家有所不同。刘向修文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治国安邦。他对修文的重视,对礼乐的提倡,不是出于自由的审美情怀,而是出于伦理需要、政治目的,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带有浓厚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阐释在当前泛文化批评的模式中越来越流于空疏,它们往往着眼于“大意义”而忽视“小问题”。实际上,着眼“小问题”,才能发现“大意义”。论文以祥林嫂身世的异常和出逃时间的巧合为突破口,遵循日常生活的真实逻辑,对祥林嫂悲剧进行追根溯源的探究,力图廓清祥林嫂出逃事件的真相,寻索中国乡村背后深刻的生存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向为了使夏姬符合《列女传》"孽嬖"的标准,在开篇和结尾的评论中,以夏姬惊人的魅力和传奇生育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房中术和神仙方术将其臆造为妖魅形象,把放荡的情恋故意误解为十次婚姻,构建其淫女形象,借助传统色祸观念把所有惨剧强加给夏姬,塑造其祸水形象。  相似文献   

19.
“象”之概念最初出现在《易传》中。随着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人主体意识逐步觉醒,“意”之意味越来越强化,“象”之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愈突出。“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在文论家们不断地认知和圆说过程中,逐渐明晰确立起来。意象论体现着中国人重心性、重抒情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0.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就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本文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西厢记》表达的是封建的婚姻制度如何对幸福的恋人设置障碍并加以迫害,那么《牡丹亭》是写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爱情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