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焜 《中学教育》2015,(2):28-35
作为20世纪最富独创意识的女性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对当代教育问题亦有深刻影响。通过分析阿伦特政治哲学中的相关理论:公共领域是实现人的独特性和责任感的实在领域,而大众社会侵蚀"私人领域",使"公共领域"隐退,造成人的独特性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了解决现今社会出现的盲从和责任感缺失问题,尝试首先从教育领域借鉴希腊城邦的政治经验,通过将阿伦特的政治理论与班主任的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找寻一种适应变革时代的教育模式:在班级的集体生活中重建公共领域,并保护私人领域,以教化出学生的独特性,并培养其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阿伦特以其独特的哲学观和政治文化观,独立于任何一个思想派别之外,成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她的特殊身份和人生经历,并没有成为她思想发展的羁绊,相反,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思维视角。她对于极权主义和现代消费社会的反思,是她关于平庸的恶、公共领域、公民积极参与和思考与判断等理论的来源。这些原创思想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之门。  相似文献   

3.
汉娜·阿伦特以一个政治哲学家的视角向人们阐述了她独特的儿童观:儿童与私人领域的关系以及儿童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保守的儿童教育倾向。此外,阿伦特的儿童观与其诞生性哲学联系紧密,是其诞生性哲学实际的、基础的部分。目前,中国有关儿童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阿伦特在儿童方面的理论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启示:不要让儿童过度地暴露在公共视野中;不要将孩子和成人完全割裂开来;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不可过于实用化。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建立的对社会进行"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三元相分的理论分析框架,既与传统市民社会理论范式不同,也与哈贝马斯等人的三分模式有异。它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政治哲学概念——公共领域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话语——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浮出水面。因此,研究阿伦特的社会三分理论模式具有多重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娜·阿伦特论思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20世纪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反思而著称于世的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晚年从她一直关注的政治问题转向哲学问题。在《精神生活》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中,她力图弥合传统上“精神生活”和“行动生活”的对立,阐明政治活动的精神性基础,并对“平庸罪恶”这一现象做出理论上的解释,说明思为何具有抗拒邪恶的力量。阿伦特对思的政治意义的分析得益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康德和苏格拉底。从康德那里,她学会了思是什么;从苏格拉底那里,她学会了思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阿伦特的思想中,"行动"是作为人之境况的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其主张积极自由的理论前提。分析阿伦特思想中的人的境况的三部分:劳动、工作与行动,探析行动空间——公共领域,包括公私领域的划分,行动在公共领域中的的特性,及现代公共领域的衰落。基于行动理论,对阿伦特推崇的参与式民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公民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政治哲学讨论的热点之一,汉娜.阿伦特通过对行动、公共领域等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对建立在"积极参与"这一公民共和主义传统上的公民文化作出了极富原创力的思考和阐释。阿伦特希望借此来提醒世人重新肯定行动、重建公共领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8.
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蕴含对人类痛苦经验的强烈关怀。她从极权主义引致的灾难开始考察,指出痛苦经验在于非公共空间的生存状态,出路在于通过行动开创公共空间,这也是阿伦特行动理论的生成机理。阿伦特通过考察法国革命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论证了以上观点,其行动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当下的政治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娜·阿伦特在反思20世纪极权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康德的"扩大的见地"、"再现式思考"、"共通感"等术语,颇具创造性地构筑了她的判断理论。阿伦特的判断理论并非她"由政治回到哲学"的体现,而是她进一步进行政治思考的结果,意在阐明政治的心灵之维,即"如何政治地思考"这一问题。阿伦特的判断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判断理论。  相似文献   

10.
阿伦特对自由主义的反思从属于她对现代性的批判.她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所包含的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宪政主义等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则揭示了现时代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人的危机.阿伦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性思考,显示了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论分野;而她对自由主义态度的暧昧,则表明了共和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校长现实角色存在的弊端(实然状态),借鉴全球化视野下校长角色的要求,并根据西方国家在推进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兴起的治理理论,提出全球化视野下校长治理角色的4种转变趋势,尝试建立一个多中心的校长治理模式(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方公共领域理论及其中国本土化演进的再确认,发现一个长期被我国学界忽视的基本事实,即西方公共领域理论文化现象的存在。它集中表现为“国家-社会”二元模式论,并与“公私二元论”互为表里,从而很好地解释了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跨文化运用遭遇瓶颈的原因。鉴于此,在超越“国家-社会”二元模式论的基础上,尝试借鉴公共哲学中的“活私开公”理念,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况,重新探索中国公共领域应有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传播的商品形式对于传播及其产品的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给予社会结构的影响。正是当前西方传播学面临的现实和理论的课题,毫无疑问,商品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生活社会在资本主义商业化权力控制下,导致了公众的公共舆论和公共话语的衰落,公众的话语表达权利被商业利益损害。因此,在这一时代语境中,面对商业化扩展的时代,谁正在并能够控制作为公共生活领域的公众的命运?是否可以让公众在传媒中寻找到公共的利益和权利?西方传播学界的这些关于传播与社会公众表达的互动性理论话题,显然在实际上是直接指向传播学理论的终极性的话题;传播何以不自由?传播如何自由?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宪法的急剧变迁与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近30年来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构建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基于基本范畴构建宪法学理论体系,出现了宪法过程论、人民主权起点论、法权起点论等代表性观点;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基于科学功能构建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出现了宪法解释学、规范宪法学、历史宪法学等有影响力的流派。笔者以为,随着认识的深入与各种视角的整合,未来宪法学将基于系统功能重构宪法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是传统公共行政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政治责任、宪法(法律)责任和政府整体责任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公共行政框架下的责任模式。这种责任模式的缺陷表现在:政府作为整体对社会的回应性降低;对于行政组织中的行政领导者而言,只有政治责任,而无管理责任,对于行政人员来说,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公众负责;行政人员自主性差,缺乏负责任的意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以官僚制为其体现形式的,当前的行政责任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定位的严重脱节;责任结构体系形式化、片面化;行政人员缺乏道德自主性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卡森·麦卡勒斯的《婚礼的成员》,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弗兰淇在家庭空间、公共空间和秩序空间中的生存困境,探讨了人在生活理想与现实境遇的多层嵌套之间的徘徊与失望,并揭示出沉闷、僵滞与封闭的生存空间对人的规训与限定。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社会重建公共领域所遭遇的权力渗透和经济挤压不同,中国媒介公共领域的形成缺乏的是制度性空间。但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互动导致的媒介排斥所引发的媒介合法性危机,也在促使媒介在可能的空间里靠近公共领域的精神。其中,面向中产阶级,引领社会责任,也许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困境、可能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改革的公共领域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它是一个讲坛,一个在这里民众可以就他们有关教育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辩论、批判,进而对教育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场所。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基于沟通与批判的教育改革公共领域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国家与社会呈现出分离中的一体化、舆论媒体的意识形态化、知识分子的依附化以及社会公众在政策消费下的失语化等。在中国建构一个为教育改革服务的公共领域,只能是"有限建构",所达成的也只能是"类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