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赵云龙 《声屏世界》2003,(11):23-23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亚洲老年人口的50%。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大约以年平均4.7%的速度增长,现已达1300万,到本世纪中叶将超过1亿。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我国民政部副部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宝库在全国老龄宣传会议上,充分肯定了近年来老年节目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中央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办了老年节目或老年栏目,每天收听收看老年节目的人数超过两亿。”办好老年节目,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各界特别是老年听众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老年节目如同其它节目一样,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应该是色彩缤纷的。不同形式的老年节目,应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同一种类的老年节目,也应该“花开树上,各表一枝”。这就好比报刊中的老年版面,不同于广播影视中的老年节目,各有各的阵地,各有各的形式,乃至各有各的内容,而老年人这一群体也各有各的取舍与需求。  相似文献   

3.
随荷21世纪的到来,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许多广播媒体都开设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专题节目。那么,在老年节目日益增多,老年人收听广播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使老年节目“与众不同”呢?  相似文献   

4.
老年电视节目当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庞大的老龄人口群体与少之又少的老年电视专栏节目形成了极大反差。据统计开办老年栏目与老年节目的电视台(频道)不足总数的2%,每天播放的时间不到两个小时。而老年群体正是电视台白天播放节目的主要观众。目前的现状意味着电视台至少在白天的节目安排中失去了一大批主要观众。 二是目前全国老年电视节目尚存在着一些缺陷: 栏目的整体包装缺乏创新意识,制作手法与表现形式单一;选题缺少策划,节目信息量小,报道缺少深度;有些主持人对观众居高临下,缺乏亲切感;报道角度、报道手段还较为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广播电视对老龄事业的宣传越来越重视,继中央电视台创办了以老年人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夕阳红》栏目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推出了综合性的老年节目《桑榆情》,全国相当一部分省市电台、电视台也先后开办了类似的老年节目。  相似文献   

6.
崔健 《视听纵横》2002,(4):85-86
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隐退到人们视角的侧面,容易被社会所忽视。然而事实上,老年群体已开始对今后社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结构的老龄化,已开始制约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重视社会老龄化现象,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健全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体系,已提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但是,整个社会对老年问题的重视还不够,这使电视台老年节目的运作具有较大的难度。我从事杭州电视台老年节目《金秋栏目》工作几年的切身经历,深刻地感觉到做好老年节目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培养和造就老年化的专业队伍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陈平 《视听纵横》2002,(4):86-87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广播老年节目和栏目也应运而生,并有不断发展之势。但怎样才能办好广播老年节目,以适应老年受众的需求?下面就此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张超  王悦之 《青年记者》2007,(14):127-128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时代,尽管各电台也有针对老年人的对象性节目,但是节目量和这个群体在广播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极不相称。笔者认为在老龄化社会,拓展老年节目(频率)是广播在专业化趋势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吕鹏 《声屏世界》2004,(11):20-21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制胜法宝。中国广播电视经济节目的诞生和成长也是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哺育与指引。步入新世纪.面对新挑战。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宣传.特别是电视经济节目究竟应该如何办好,这是值得每个广电人深思的问题。吕鹏在本文中提出了在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一个精髓”“两个原则”“三个办法”办好中国电视经济节目的设想。电视台从事经济宣传的同志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不妨大胆一试。  相似文献   

10.
2000年5月,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改版时,将每天早晨6:00-6:30的综合服务性节目《阳光序曲》改版为中老年服务性节目。据省统计局调查,该节目收听率名列全台节目第四位。我对老年节目的编排艺术进行过一些思考,概括地说就是:老年节目应该按照老年朋友的收听特点、心理特点安排时间,选择内容。如老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能根据老年听众的心理需求精心编排节目,一定能让他们每天早晨锁定你的节目。老年朋友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关心时事新闻,对如何度过晚年,如何养老,晚年婚恋等等,也都很关心。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伊君 《东南传播》2016,(1):110-111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与之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我国的老年广播电视节目总体规模偏小,与老龄化的现状明显不符。老年节目如何在多媒体时代扎根生存并谋求发展,满足老年受众日益迫切的视听需求?本文将根据目前老年节目所面临的困境就老年节目的定位、设置、创新与经营对新时期老年节目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贾恩方 《新闻传播》2012,(7):122-123
老年节目和中国老年社会的进程相伴共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达,人类逐步进入长寿时代,整个社会也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超过80岁的高龄老人多,大中城市里的独居老人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16  相似文献   

13.
老年节目是一档对象性节目,节目的属性和内容决定了节目的主持风格。如何发展个性,体现独特风格,展现自我魅力,不但是节目的要求,也是受众的要求。笔者认为,老年类节目主持风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对节目宗旨、节目特色、节目对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节目风格的重要标志,老年节目对主持人的语言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初,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在节目的全面改版中,推出了以倡导老年人与社会同步为宗旨的《老年朋友》节目。节目一经播出即受到广大老年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在数量众多、有不同表现手段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老年生活服务类节目是更具个性色彩的节目形态,也因此区别于其它生活服务类节目。它的服务对象直接指向老年收视群,触及的层面看上去窄小,但其内容却是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17.
老年节目,尤其是人物类老年节目,最初在题材连取上受其它对象性节目影乏响较大,罗以表现典型人物为呈。这一节目取向强调的是电视的宣传载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桑榆情》节目创办于1997年初,在此前后,全国各省,直辖市广播电台也先后开设了《不老林》,《枫叶正红》,《常青树》,《夕阳情》,《老年广场》,《老年之友》等专栏。应该说,以《桑榆情》为代表的这些老年对象性节目正是生逢其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我国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面对白发浪潮到来,新闻传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领老年听众市场要注意以下几点:1,贴近老年生活,有针对性地办好节目,就能使广播节目久听不烦。  相似文献   

20.
高太梅 《新闻实践》2005,(12):60-60
据资料显示,上海人口的老龄化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5%左右。同时,老年人在由经济收入的创造者向经济收入的享用者转换中,有了更充裕的闲暇时间,他们与传媒的接触也成为闲暇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92.8%的老人每天接触电视1—3小时,其选择的时段多在晚上6—10点。因此,老年人是媒体受众的“富矿”。但与此不相称的是,电视中专门针对老年人或适合老年群体接受的栏目与节目,其比例非常低,节目形式也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