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强 《高中生》2013,(7):36
《大学》《大学》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大学》着重讨论个人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后人称之为"三纲领";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称之为"八条目"。为进一步服务于理学思想,朱熹加了"格物致知"一章,为《大学》原文所无。  相似文献   

2.
《大学》"絜矩"之道是平天下章句中的重要思想,也常被视为平天下理念实现的重要方法论。在儒家平天下理念实现的过程中,"絜矩"之道一以贯之,他人—自我—他人的关系转折、爱民如子的士人担当、以义不以利的处事风度,促进了儒家君子内修成人、外修平天下的现实可能性。儒家的"絜矩"之道所推崇的上行下效、推己及人的入世原则,体现了古代先贤关于修身和治国的朴素思想。  相似文献   

3.
《大学》以文言形式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大部分语句比较难懂,有的语段读起来也不那么琅琅上口。为此,我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竞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大学》的1—2小节。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一直以"礼邦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政治体系,形成了特有的文明道德礼仪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为《大学》,《大学》主要论述的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等思想,三纲八目作为《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养原则对我国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儒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其中的德育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这是纽曼《大学的理想》的中心思想.从《大学的理想》有关教学目标--传播和推广知识与培育理智、教学内容--整合的知识、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组织--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论述中,阐述了纽曼的大学教学思想,并据此反思了现代大学教学.  相似文献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题记  相似文献   

8.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其进行重构,以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新的逻辑,赋予其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治国”规约人人和谐相处,以“平天下”为共同的时代担当,为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以《州共同核心标准》为标志的新一轮改革中,明确提出以"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作为高中教育目标。系统地梳理该方面的已有研究发现,"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并非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而是"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准备";"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准备"的内涵可以从"准备"、"成功"或兼含"准备"和"成功"之义的角度明晰之。以"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准备"作为美国高中教育目标是基于一些组织和学者所做的大量实证研究为据而确定的,同时也是国际比较的产物;尽管该目标的确定是理性的过程,但从教育目标的价值追求、性质和内容的角度看,其局限性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评述国内外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的研究,对外语学习背景下“文化适应”提出质疑,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讲坛哲学”的大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式化、教条化、简单化倾向显明讲坛哲学异化为非哲学。其实,讲坛哲学与哲学具有同一个内涵、同一个哲学精神。哲学是一种大学,讲坛哲学作为哲学的运动态、实践态,其典型特征是“劝”。讲坛哲学的大学方向,就是大学要义、大学理念、大学精神这种指向,就是通过劝知、劝智、劝善的修为方式,超越知境、智境,抵达善境。讲坛哲学的特质决定了必须以伦理的、隐喻的、“震惊”的、“震撼”的方式去劝智、劝善。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七年来经历了建模定型、多学科应用和整体优化三个发展阶段。建模定型阶段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从电大开放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获得滋养,是对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多学科应用阶段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具有简明实用特色的推广价值;整体优化阶段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实现了由网络教育向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延伸、由成人教育向中小学教育推进的跨越教育类型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之上的"小组作业"是对当下"单一、一刀切的"作业形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同时,实施"小组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介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高师数学课程<数学方法论>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式协作学习"教学实验尝试,初步探索出一条"老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信息、协同研究发现新知规律"的教学新模式,并从教学典型课例的分析中引发出对高师数学课程的课堂教法改革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目前网络教育中应当强化“教”的研究,其因在于网络教育之不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教育中强化“教”的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分别在于建构主义学习论和自主学习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教育条件下强化“教”的研究的三方面具体举措,重新认识和理解网络教育条件下教师的“教”,强化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走出网络教育的某些误区。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索实践计算机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法”在EXCEL电子表格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