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诠释学是一门试图逼近真理的哲学,它至少为我们构建了两个世界:"本文"世界和"文本"世界。"本文"世界要求探讨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它是一个神圣的、真善美的世界。"文本"世界是对"本文"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它试图将事物存在的本质通过文本的形式揭示出来,反映"本文"世界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理解符合客观实际。就教育领域来讲,今日的文本已蜕变为教材或者课本的代名词。教学,仅仅是对文本的解释。教育,已经遗忘了原本的"本文世界"式宗旨,以教材或教师所是为是、所非为非,"本文"世界正在消逝。  相似文献   

2.
师生与"语文文本"的对话是阅读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基本特征有读者(师生)与文本互为主体,读者与文本平等交流,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以及文本解读的差异认同;语文文本由文学语言文本和科学语言文本组成,文学语言模糊多义而不确定,因而与文学语言文本的对话倡导"百家争鸣"式的解读,科学语言准确明晰,因此与科学语言文本对话则要求尽可能追索文本(作者)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文本类型理论有助于客观地分析文本的功能,从而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文本类型理论入手,结合"信息突出"和"经济简明"两大策略原则,对湖南红色旅游景介汉英翻译做实例分析,验证了文本类型的分析及两大策略原则地结合在红色旅游景介翻译领域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王仁紡《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世称"王一".因其残缺较甚,195个韵中只有53个韵小韵字没有残缺.本文通过歌韵和去声部分对"王一"残卷和"王三"反切进行比较,得出王一和王三大体相合.并对姜亮夫先生提出的"王一"反切用字与《广韵》合者十之九提出质疑,通过去声"王一"、《唐韵》和《广韵》的比较,可以看出《广韵》的反切用字并非与"王一"合者十之九,而与《唐韵》相合者甚多.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在具体的作品中作为文本而存在,它总是与社会文化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对话关系.要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重要之点是进入语境,把文学语言文本放到语境中去把握.文学语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与互构.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意义,重要的是放到"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中去把握.语境大体上可以分为语境1、语境2和语境3三个层级.文学语言文本受社会文化文本的制约,它同时又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大学>为特重德性德行亦即内圣外王之道的曾子学派的作品,其文本完成于战国中前期至西汉初期二三百年间.<大学>秉承了二王三代圣贤一以贯之的实践和学思传统,由此具备了上升为儒家经典的思想基础.经过董仲舒、韩愈,特别是朱熹、王守仁的阐扬,<大学>在中国历史社会中发生了愈益重大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神话宗教哲学理论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文本叙事进行阐释,以探求文本历史重构的意义、可能及限度,进而对文本的文学意义进行了尝试性估价。  相似文献   

8.
平静峰 《阅读》2014,(8):4-6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先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凭借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学修养,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作为课堂对话"首席"的前提条件。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管理。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适度的预设。  相似文献   

9.
墨经逻辑思想的考察,离不开对墨经文本的整理和研究。西晋鲁胜《墨辩注叙》至今仍然为阅读《墨经》文本的重要参考。《道藏》本为目前可见的《墨经》最原始版本。从乾嘉学派开始,《墨经》的文本整理和研究一直在向深入开展,学者们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孙诒让《墨子间诂》、高亨《墨子校诠》、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等,对于今天《墨经》的文本整理和研究非常重要。王讚源主编《墨经正读》,虽然尚存在不少“致命”缺陷,但也有许多“斩获”,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开放性将意味着意义在语境中生成,同时也意味着文本本身的意义也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出现多义和歧义,文本不是毫无学术内涵的物理意义上的所指,它已经被广泛使用于语言学、文学、史学、文化学等领域,它既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分析工具、更是一个在交流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学术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文本在学术经验中的使用情况,在"文本间"(文本域)中寻找"文本"自我安身立命的话语逻辑,从而保证文本作为科学话语自足性的一面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两课的魅力相对黯淡、实效性较低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两课教学中文本与实践的概念、文本与实践的关系等存在理解上的严重误解和偏颇。要真正提高两课教学的魅力和实效性,可以尝试重新定位文本和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的真正内涵,厘清两者的内在关系,走一条从"文本"到"实践"的教学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本身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文本研读,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达到叶圣陶所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二次解读和开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一种文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封闭体,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引用吸纳,翻译得以在众多文本的互涉中完成。因此,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本文以美国"新诗运动"代表人洛威尔与艾柯斯合译的《松花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诗集翻译中的互文重构,考察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4.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坛崛起的"后现代"小说为"标本",分析了中国式后现代小说文本的思维逻辑,指出其在消解生活意义的同时建立文本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高杰 《阅读》2014,(40):20-21
<正>人们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通过勤学苦练,可以熟练地掌握技艺。那么普通教师要想成长为名师,需要练就哪些内功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名师的"练功"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功底——对文本的研悟所谓研悟文本,就是教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是基于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读懂"文本,是进行感悟式教学的一般要求.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都离不开"悟".读悟是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坤小说语言的变异给文学语言注入了活力,扩大了文学语言的张力.这种文学语言的变异一方面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作家自身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对徐坤小说语言的"文本外语境"和"文本语境"的解读,可以探析其小说语言变异产生的独特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这样一个多元并进、文化驳杂的"脱魅"时代,草玄的<狂狷上不了天堂>以其厚实的创作"底色"、饶有兴味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叙事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和文学文本,其中蕴藏的乃是人性的曲折、变形和张扬.文本所舞动的文学"魅影"实质上是人性在既定时间和既定空间的"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