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景利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42-42,45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辩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经过了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过程,并可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状态的改变,运动性疲劳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中医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根据辩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药方。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辨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发生过程,并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态的改变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功能协调;根据辨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了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功能态的改变是研究运动性疲劳诊断与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概念的形成及特点,分析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选择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有益于今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的疲劳。五脏疲劳的原因是大运动量使五脏能量过多消耗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恢复五脏疲劳的方法:1.能量补充。培补肾元可生精化气而使其它器脏能量充足。2.疏通经络。经络通畅气血亦流畅,五脏及全身机能可得滋养。3.生化能量。应用七支坐技术使元精化生出元气,元气生化出元神,精足神旺、能量充足则脏腑功能正常。能量入肾藏真,真气在体内运行无端,气脉经络通畅,营养迅速滋润脏腑,五脏功能正常,全身及运动性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5.
细胞膜Na+-K+-ATPase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和分析了细胞膜Na^ -K^ -ATPase的结构、功能、活性调节机制及其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认为Na^ -K^ -ATPase是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的重要蛋白质,Na^ 、一些激素和递质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机制对其活性进行调节。运动性疲劳时,Na^ -K^ -ATPase活性下降,而运动训练刺激可以增加细胞膜上Na^ -K^ -ATPase的数量和活性,产生良性适应。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与pH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兴裕 《山东体育科技》2003,25(4):34-35,42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众多研究表明,pH的下降与运动性疲劳具有很高的相关性。PH值的下降可通过影响骨骼肌、脑、心脏、呼吸、肝脏等器官系统而促发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应用尿胆素原检查运动员的体力负荷及对运动员疲劳恢复方面的资料,国内外还很少报导.我所研究的资料表明,尿胆素原与运动性血尿及运动性蛋白尿等,同样是评价运动负荷和疲劳恢复的重要手段.体内红细胞不断更新,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中被破坏,其中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也就在这些组织中分解成胆红素.胆红素进入肝脏后与血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概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综述的研究方法,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脏腑学为依据,论述了脾肾与运动性疲劳,心与运动性疲劳,肝与运动性疲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斅激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75-76,79
硒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近年来随着硒对人体更多生物学功能的揭示及运动性疲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硒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运动营养学方面的关注,就目前硒与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1、运动性疲劳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次性强有力的负荷或持续运动负荷后,靠应力集中的运动器官(关节、韧带、骨骼、肌肉)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脏器和调节功能下降、能量不足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性、功能性的变化为特点的导致运动负荷器官功能下降、感觉不适、能量缺乏和代谢产物堆积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有氧运动对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关长时间运动过程中内源性活性氧产生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的研究已取得较丰富的研究结果,几乎所有这些有关工作均推测:线粒体通透性转运通道的打开引起的钙转运紊乱可能是产生长时间运动性疲劳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就长时间运动对线粒体通透性转运产生的影响作一简要介绍,进一步了解长时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震  唐宝盛 《冰雪运动》2012,(1):47-53,73
在客观评价肌肉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仪记录右侧股四头肌伸膝运动的动态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提取积分肌电值(iEMG)、中位频率(MF)。股四头肌伸膝运动sEMG原始图像显示:静息状态时,肌电信号振幅波动小,频率缓慢;运动性疲劳时,肌电信号振幅波动增大,频率加快;治疗后,浮刺组与直刺组的肌电信号振幅波动减小,频率减慢;而对照组未有明显变化。发生运动性疲劳时,iEMG值升高,MF值降低。浮刺治疗后,浮刺组股四头肌伸膝运动iEMG值较疲劳时降低,MF值较疲劳时上升。研究表明,sEMG可以作为局部肌肉运动性疲劳以及恢复效果的评价手段;针刺具有抗运动性疲劳作用;在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恢复效果上浮刺优于直刺,可能与改善肌肉电生理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杏仁体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 ,研究了运动性疲劳对大鼠杏仁体 NOS表达的影响。经 4周大强度游泳训练制成大鼠运动疲劳模型 ,在安静状态下 ,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侧了大鼠杏仁体 NOS活性。结果表明 ,疲劳组大鼠杏仁体 NOS总活性小于对照组 (P<0 .0 5 )。认为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应激可使大鼠杏仁体神经元中的 NOS下调 ,杏仁体NOS神经元参与了中枢运动性疲劳的形成 ,其机理可能与杏仁体神经元对应激反应的心理、行为、内分泌调节以及 NO的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中药抗疲劳的调节机制、中药抗疲劳的方药筛选原则、中药抗疲劳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就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营养学手段、物理疗法、中医药及光电技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潜在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光电技术在体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光生物调节作用(PBM)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色光疗法、低强度激光针灸和鼻腔内低强度激光照射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昼夜节律,它们具有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多视角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内源自由基与细胞适应性调节机制、运动损伤的因果关系、疲劳发生的机制等方面研究目前仍无突破性进展。就运动性内源自由基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及相关信号分子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试进行综述,以促进运动性内源氧自由基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运动与氧自由基的关系的全新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晓阳 《体育学刊》2003,10(6):50-52
对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结构、功能运动性改变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青少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辽宁省体育运动学校的12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测,就运动性疲劳RPE等级与心率指标HR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在各个阶段对疲劳的感受并不深刻,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神经发育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