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最主要译者之一高立希(Ulrich Kautz)先生在2014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镜中之镜: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译介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在这个发言中,高立希先生基于他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三十年经验回答了如下问题:怎样把中国当代文学引入德国?翻译在这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具体而言,他探讨的话题包括:德国读者为什么要看中国小说?目前德国能买到哪些作家的德文译本?德国出版社在选择翻译中文书籍时,有什么限度和偏好?德国汉学家选择翻译对象的标准是什么?德国汉学家(包括高立希本人)在翻译中国小说时碰到的普遍困难是什么?高立希本人在翻译当代中国小说时采取了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8,(34):101-102
《厨房》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在我国已先后多次被翻译出版发行。本文试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原则与"异化"翻译原则的角度,对《厨房》的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使用的译本以最新的李萍的译本为主,同时也参考了林少华的译本,且主要对词汇、句法方面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佳 《海外英语》2014,(21):179-18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5,(6):97-101
用改写理论分析马君武《哀希腊歌》和《米丽容歌》两个译本,表明马氏诗歌翻译中信息的"隐"与"显",是其分别基于个人的政治意识和目的语诗学规范对原作进行的有意改写。因此,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文本,需探究译本生成时影响翻译的各种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汉译本进行分析,发现译本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充分的"、"可理解的"和"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董为国 《英语广场》2020,(10):10-13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域下,对《浮生六记》林语堂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1939年译本和1942年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并从篇章结构、文化负载词和注释三个方面对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942年译本在1939年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译,在整体上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运用了更多的归化策略,甚至运用了"编译"的手段,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产生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浮生六记》林译,特别是1942年译本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女生徒》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创作的短篇小说。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三原则,按照藤涛文子《翻译行为与跨文化交际》中归纳的九种翻译方法及不同译文的比较评价方式,选取《女生徒》的三个中文译本,就语句层面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译本的翻译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需要传达源语的审美和艺术形式。在语句层面的翻译方式上,三译本多用重构和适应的翻译方法,均能够按照目的语文化进行调节。总体来看,三译本基本上都能够符合目的论三原则。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同样适合于文学作品的译本分析。  相似文献   

10.
傅张萌  何大顺 《海外英语》2011,(10):184-185,199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嘉莉妹妹》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嘉莉妹妹》的两部中文译本进行比较评析,旨在揭示该理论视域下的翻译与传统的按原文逐字翻译以达到"忠实"的翻译之间的差异,为翻译活动提供有建设性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对于女性主义取向较强的作品,从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入手,更能有效地处理翻译过程中的作者、文本、译者与目标读者的关系,以达到原文本与译本在意识形态方面最大程度的统一,从而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仁"在《论语》中内涵丰富、用法灵活,对其理解和翻译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影响较大、广为人知。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仁"的英译,认为"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ren"为好。  相似文献   

13.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这一新视角,强调译本对原文本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还原。但该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仍面临挑战,本文对《桃花源记》四个译本进行了研究,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红楼梦》"红豆曲"在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在传达原作的过程中在音、形、意方面的得与失,论证"三美"原则在"红豆曲"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燕忠忙  邓涛  汪湉 《英语辅导》2010,(3):193-196
本文先从讨论翻译美学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接着在解读《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的《声声慢》译本和我国许渊冲的《声声慢》译本进行了详尽的评析,进一步诠释了诗歌翻译美学。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透过《红楼梦》杨戴译本、霍译本厘清翻译"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翻译活动发起者、参与者如何在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下对翻译网络展开动态建构.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翻译场域中主体"惯习"和"资本"转换因素,认清促成两种不同译本海外宣介的传递性与局限性.以社会翻译学视阈探索逐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路径,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输出模式多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厚翻译"是文化人类学在翻译领域的扩展,对中国古籍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刘殿爵译本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厚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理论视角对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进行解析。通过与原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比照,突出译本的翻译策略和语言特征,探究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强调林纾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揭示译本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