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古井里,住着青蛙妈妈和她的孩子小青蛙。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小青蛙天天快乐地“呱呱”唱着。可是,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青蛙妈妈突然发病,抢救无效死了。小青蛙非常难过,他觉得妈妈不在了,再呆在这井  相似文献   

2.
教师:让职业成就人生,让人生充满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汉进 《中国教师》2010,(24):37-39
<正>职业关系到人生的幸福,但人生的幸福不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而在于对所选职业的态度。一个人只有珍惜、热爱所选职业,并为之奋斗,才能收获人生的幸福。教师应如何让职业成就人生,让人生充满幸福?笔者  相似文献   

3.
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胡野秋 因雪想高士,也可以因雪想堵车;因花想美人,也可以因花想绯闻;因月想好友,也可以因月想应酬。人生就是这样,能够在日常琐事中品味风雅与甘露,也能够在日常琐事中感受烦闷与苦涩。看同样一件事。角度不同,境界迥然。对王维来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秋雨绵绵的山间,一颗果实的下坠能激起他对生活的深思;在黄昏明灭的灯火下,一只昆虫的低鸣能引发他对自然的热爱。“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对庾信来说,在他清新宁静的小园中,垂钓鲜肥的鱼,欣赏新抽的笋,足以成就他甜蜜的生活。对张晓风来说,“只要有一点情意,我是能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只要心灵的平静,也能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日常琐事有时候也能变成莲心之苦。博尔赫斯在他的《沙之书》中描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主人翁在不经意问得到一本《圣经》,这本《圣经》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开头,也永远翻不到结尾之页。这让主人翁倍感欣喜,并由此终日惶惶不安,不知该将《圣经》放置何处。他害怕别人因羡慕他的宝贝而前来夺取,主人翁因此郁郁寡欢。本该给他带来甜蜜和幸福的财产,却成了他最大的负担和灾难。苏轼曾说:“君子寄之于物,而不能喻之于物。”我们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时,决不能为琐事所困。种下甘蔗,让琐事之苦变成幸福之甜。遭贬谪后的苏轼,并不抱怨黄州的艰苦,而是悉心从政,将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黄州百姓的拥戴和赞扬。另一方面,苏轼更是化苦难为动力,在黄州,他达到了文学生涯的顶峰,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过着坦然自适的生活。“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日常琐事,能激起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幸福的咀嚼。做一名播种甜蜜与幸福的农夫吧,让微苦的汗水滴在土地上,灌溉出一片属于你的甘蔗田。  相似文献   

4.
施蓓 《班主任之友》2022,(10):24-27
<正>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度过很多个平凡的日子。如果这大多数平凡的日子能够过得幸福,人生怎能不幸福呢?孩子的生活,在大多数人看来,两点一线,单调枯燥,如果这些平凡的日子过得幸福,孩子的童年怎么会不幸福呢?我的带班理念就是:情趣带班,体验平凡日子的幸福。情趣带班就是要培养学生享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每日必做琐事的情趣点,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感受当下的幸福,也奠基未来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谈张爱玲与《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写尽了物欲诱惑下的人性沉沦 ,张爱玲在解剖了经济文明下金钱对人性的戕害和扭曲的同时 ,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意识 ;《红楼梦》悲剧意识的深刻性在于展现了人性中情与理的冲突 ,张爱玲则既写了情在理的压抑下的跃动 ,又对情保持着超然冷峻的观照 ;曹雪芹的悲剧意识沉潜于闺阁琐事 ,凡俗人生 ,张爱玲既沿袭了曹雪芹选择闺阁琐事传达悲剧意识 ,并悟出了“生在这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观注和热爱一切的世俗 ,从中传达了她的苍凉无奈  相似文献   

6.
习惯与人生     
唐利平 《初中生辅导》2013,(10):46-48,31
我是谁?我就是习惯!我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灭你!我是所有成功者的助手,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训练我,管教我,做我的主人!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蹿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在锅里舒适地游动,对于水温的微妙变化,青蛙很快就习惯了,直到后来热  相似文献   

7.
青蛙的愿望     
久居河边的一只青蛙,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四条腿用力,一蹦一跳的。看那些人,两条腿走路,又高级又潇洒。要能像人那样走路该有多幸福啊!青蛙于是不停地到河边寺庙中去拜佛许愿,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张爱玲在承接中国市民文学传统上,进行了个性化的创造与转化,把创作深入到市井人生的里面,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为题材,谱写了一曲现代都市传奇,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市民叙事话语,使市井文学的品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全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幸福快乐的感觉,才会使自己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快乐,愉快的心-情,才是创造力和人生动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正> [实验目的] 了解和认识青蛙的体色具有随生活环境而变化的现象。 [实验前的思考]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青蛙具有不同的体色。就是同一只青蛙,如果环境变了,它的体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青蛙具有与栖息环境相似的体色,不易被敌害和捕食者发现,这对它是种保护性的适应。 [材料器具] 自制养蛙池一个、活青蛙几只、绿草、黑土、褐色砖头、沙土等。 [实验步骤] 从养蛙池取出几只青蛙,放入装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如何获得幸福”,以关注幸福、提升幸福为目标,倡导了一场“幸福革命”,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12.
人生幸福不是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的目的是生产人的素质。生产人的素质是教育活动所刻意追求的;人生幸福也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因为以人生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弱化教育的目的性动力,会使教育活动缺乏应有的秩序,甚至会使教育活动无法进行,会潜在地排斥社会的要求。导致价值强加的后果。但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人生幸福又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这体现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核心性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人生幸福的条件。人生幸福是“检验教育是否获得平衡和调和的一种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教育目的论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幸福不是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的目的是生产人的素质,生产人的素质是教育活动所刻意追求的;人生幸福也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因为以人生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会弱化教育的目的性动力,会使教育活动缺乏应有的秩序,甚至会使教育活动无法进行,会潜在地排斥社会的要求,导致价值强加的后果。但教育目的的实现与人生幸福又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这体现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幸福这一人生目的的核心性目标,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人生幸福的条件,人生幸福是"检验教育是否获得平衡和调和的一种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陶琼花 《早期教育》2000,(12):18-18
青蛙种了一池荷花.夏天,荷花开放了,青蛙邀请朋友们来赏花.赏完花,青蛙高兴地说:"朋友们,等莲藕成熟的时候,再请你们来品尝新鲜的莲藕吧."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寄语     
正"人生应该使事业成为幸福,使幸福成为事业"。小教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其伟大蕴藏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有一个平和阳光的心态,高远创新的追求,以慈母般的爱和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自己的教育梦想和幸福。"好学校就是为孩子们的一生奠基"。愿我们的老师用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铺垫美好的人生,用心去  相似文献   

16.
人生就是一场梦,所以,经常做做梦不是很好吗?烦恼,与其为日常琐事而,不如生活在梦境中。(1)休息日,有时一起床,已经到傍晚了。(YES)(N0)  相似文献   

17.
幸福在哪里?     
常听周围初为人母的姐妹们抱怨,有了孩子后原本幸福的二人生活分崩离析,取而代之的是整日为奶瓶、尿片、哄睡等琐事累心伤神。那么,我们的幸福在哪里?我疑惑地寻找……  相似文献   

18.
在致力于百年老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中,七宝明强小学以"幸福教师"工程为抓手之一,从专业发展、研读学习和文化自觉三大途径切入,使教师对"幸福"有了共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同生共长的,它是伴随着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师不仅有追求职业幸福的权利,而且还有创造自我人生幸福的自由。只有教师自身体验和享受到幸福,才能把对人生的积极感受化为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动热爱生命、探求知识、创造美好、善于品味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9.
人生就似一场梦,所以,经常做做梦不是很好吗?与其为日常琐事而烦恼,不如生活在梦境中。以下问题,只要回答YES或NO就可以了。(说明:题中每一个YES算1分,NO为0分)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制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生者。许多学校又急急忙忙地要求教师像课程专家那样去“编”课程,结果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因并非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既然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作为课程创生者的教师,更应该关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生中原发的“琐事”,从经验课程的视野来观照、整合这些“琐事”,既可以使教学做到个别化、有的放矢,又可以实现课程“回归生活”的时代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