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地戏文化"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译介模式的支持.只有使外宣的译介模式达到各方面的标准要求,才能提升外宣效果,使傩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培养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打造贵州地戏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实现贵州地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章回小说考证"中对《三国演义》着力最少、评价最低。除了胡适所说文学价值方面的原因,他故意隐去的语言和思想倾向这两方面才是主要原因。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时的"避重就轻"是由其"整理国故"这一文学革命的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晚清科幻小说的译介是"小说界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幻小说的大量译介也是与当时有志于改良社会的文人学士的大力宣传鼓吹和翻译实践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大力提倡翻译科幻小说主要着眼于科幻小说社会功用,意在通过科幻小说来普及科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以启迪民智,而不是着眼于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作为社会上的广义的"仁人志士"通常所抱有的庞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意义,其整体上的思想质地,既有现代性与传统的贯通,又有西学特色与民族文化要素的结合,属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新气象。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胡适是最有清醒的、自觉的和鲜明的"文化使命感"的一位,他对于"文化使命感"的反复提出(从"为国造因"到"再造文明")及其践行,实质乃是一种"文化报国",即从深沉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本着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把握,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包括文化国情),而立志以个体的社会文化活动,报效于民族和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整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又集中表现为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一种可贵的努力。如果说有什么"胡适思想"的话,此即"胡适思想"的精髓;如果说有什么"胡适精神"的话,这同样是"胡适精神"的最具光彩、也最具深刻文化价值内涵的一面。其实际的社会影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从‘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旅外宣译介的核心功能旨在激发积极的受众反馈,提升文旅品牌的国际推广。基于重庆"魅力渝中观光游"解说英译的启示,本文提出译者需要提升对译介创造性叛逆客观属性及适度忠实译介标准的认知。文旅外宣译介应当融入译介学与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关注译介资讯传递的有效性,实现源语文本的语序、修辞及文化意象的译语重建与译语规范话语体系的最佳契合,规避此类译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缺损或扭曲。  相似文献   

7.
1922年,陈独秀、胡适、陶行知使"生活教育"之名立于壬戌学制。同样曾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彭春、陶行知、胡适从1922至1929年使"现代化"成名于中国社会。张、陶、胡三人同于1915年分别由克拉克大学、  相似文献   

8.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美国校园给胡适提供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大学的英国文学专业学习、学术文章写作及其相关思考为胡适提出"诗国革命"做了准备:他对诗歌的关注从内容转向了形式,发现了中国诗歌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且以先锋的姿态"实地试验"。可以说,美国大学教育以"学习"的方式,在理论层面上,启发了胡适,胡适由此进入了诗歌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9.
黄科安《叩问美文:外国散文译介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站在学术前沿,从"译介"这一崭新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散文的基本范式和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开创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大中华文库》作为实施"中国文化外译"国家宏观文化战略的重大译介工程,受到译学界的高度关注。论文针对译学界对该工程的某些质疑,就《大中华文库》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多重价值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大中华文库》的译介与推广,就中华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初期,是一个重要但却被忽视的时间节点,国共合作酝酿及新文化运动分化同步进行。在此期间,政治与文艺在国族危难下渐趋同一,新文学发展方向出现"歧路",新文化同人分化进一步导致新文学受阻滞后。胡适游走于两者之间,思想观念明显滞后于主流节奏,新文学发展力度呈现颓弱倾向,其自办刊物——《努力周报》有力印证了胡适的滞后性与矛盾性。该刊物以"政论"为旗帜大谈政治,但自第48期起付诸大量版面,推动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发展,短短半年时间内挖掘了一大批白话新诗人,体现出胡适文政立场及观念的转变。本文以青年人傅斯稜致胡适的五通信札为中心,再现胡适与一代青年人的新诗交流与分歧,挖掘胡适《努力周报》时期文艺观念变化以及傅斯稜对新诗问题的前瞻,呈现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新诗境遇。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5-78
本文从理论创新、模式运行、研究方法和指导意义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充分肯定了作者引入传播学理论对译介模式进行整合的全新探索,并结合莫言作品英译的个案对"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力求证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莫言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该书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四个英译本的出版时间跨越了73年,它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英译的历史。借鉴拉斯维尔的传播学模式,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五个维度分析了《边城》英译本的得失,为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5.
译介类名著整本书的教学立意应根植于译介作品的基本特质。在价值取向上,定位于其基本的传播价值;介入文化背景,形成深度阅读;通过译本比较,提升语言素养和主题认知。以此发挥教学立意的定位、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霍布恩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水浒传》的苏格兰盖尔语译本译者,其在中国诗歌英译领域译作颇丰、成就斐然。霍布恩对中国诗歌的译介起始于古诗文,后以中国现当代的朦胧诗为主;他译介的古诗词大量被收录进牛津翻译家词典,他英译杨炼的诗歌也为杨炼名扬英语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的译介理念不仅引起了国内译界的深思,也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文学进化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对于进化论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阐述视角、表现特征和理论渊源。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侧重于文学形式,认为文学进化实质是"文字工具的革新";周作人认为文学进化应当更突出内容和思想的革新,落脚点在"人"上。胡适文学进化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历史"的观念,突出逻辑上的"前因后果"关系,这种实证的思维方式是胡适论证其文学形式变革的思想内核;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论聚焦于"生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等,都是从生物本体出发的。胡适的文学进化观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带有浓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更接近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进化理论;周作人从生物层面阐释"人的文学",则更接近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另外,周作人的文学进化观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思想,从而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上三方面差异,导致"五四"时期胡适与周作人文学观、思想观的部分错位与分歧。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如今越发深入的全球化进程,我国古典文学的译介模式对于对外传播的含义愈发重要。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我国古典文学的小说基本上很难实现本土化的独特优势,所以,古典文学的译介模式必须要接受及时且全面的改变。我国古典文学想要实现"走出去"必须要大胆的进行本土化的策略,借助本土人力资源,并且结合外国文化系统当中的诸多影响因素。需要积极的和本土已有文化机构以及出版机构实现合作,择取正确译介模式,综合利用本土人力资源以及销售资源,令中国古典文学能够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就旅游行业而言,我们距离"讲好中国故事"尚远.本文从《徐霞客游记》的译介说起,强调旅游翻译的重要原则,应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路线之一,应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旅游译介应是广义的译介,即以传播为首要目标的译介,以多模态方式呈现的译介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胡适儒学观为个案,从历史判断与价值判断、价值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理智与情感等层面揭示了胡适儒学观的两重性。借以探索“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在对待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复杂心情和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