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共性多,研究个性不够"是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弊病,也是学校心理教育需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心理学家把"个性"这个概念和"人格"视做同一语,并强调:性格是人格(个性)的基础和核心,个性的教育也就是人格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性格决定着人的生活和命运.民间谚语说得好:"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惯就有什么性格;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命运."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留守"子女的不良行为 1.性格曲扭行为.子女性格的形成虽有先天因素的遗传,但后天因素影响更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心灵容易受到创伤;精神的压抑使他们内心更加孤独和无助.  相似文献   

3.
1928年至1933年,沈从文写下了一系列“苗族传奇”,他取本位立场,用两套笔墨深描苗族民族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深描出湘西苗民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本真的生活状态的民族特性;同时深描出苗族忍让退却、封闭保守的性格劣质.“苗族传奇”凸现了苗民复杂的矛盾的民族性格,显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的自豪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是外化的性格.每一个行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某种性格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最直接看到的虽然是"消费"或"理财"行为,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则是性格中自我管理、自主性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文化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但对贵州文化的主体精神--文化魂的研究却不多.本文根据贵州省的文化特征,及对陶渊明<<花源记与诗>>的解读,认为贵州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种"源精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的文化性格;反抗强权、不畏权威、不屈不挠的反抗性格;"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 --斯佳丽性格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鲜明、生动、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斯佳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水一般的温柔和火一般的热烈.这两种性格在斯佳丽身上相互交融,相互依赖,令这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饱满,既成功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统一,又显示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极高造诣.  相似文献   

9.
动作体现性格魅力,动作体现矛盾冲突,动作体现思想感情.徐帆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表演完美体现了演员的任务和最终目的,在银幕上塑造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富于鲜明性格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巴金创造了一系列男性"弱者"形象,如<家><春><秋>中的高觉新、陈剑云、枚,<雾>中的周如水,<寒夜>中的汪文宣等.这些"弱者"形象具有相似的性格--懦弱、忍让、忧郁.时代背景是这种性格的成因之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旧的封建腐朽思想与新生进步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家本位"等思想压抑着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个体性格中的惰性、体面意识和自卑感也促进了他们懦弱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通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两段相似情节中的细节描写对比,表现了鲁达和武松的不同性格,分析了<水浒传>同中有异,犯中见避的高超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落伍的"90后"     
我说 我是个出生于1991年的有些自以为是的小孩,拥有摩羯座与O型血融合的怪异性格.  相似文献   

13.
班上有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她的名字叫阿哲.新生入学的第二天,阿哲性格上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那天我们在操场上进行赛跑比赛,一说是比赛,孩子们可带劲了,摆着架势都想夺第一.轮到阿哲跑时,她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满脸疑惑的我询问了原因,她的回答却很简单:"我不会跑."耐心地鼓励她后还是无动于衷,我惊讶于这个7岁小女孩的与众不同,并牢牢地记住了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容与堂本第六十九回写史进被陷东平府,这个情节不尽保理.从军事上说,不需要史进进城作细作来显应外合攻打东平府;从创作来说,既没有描绘出东平特色,也不尽符合史进性格.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林语堂同为中国现代文坛巨子,感应着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时代主题,都对"国民性"问题,即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然而,其探索的目的、角度、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它们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印证、补充,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性格的思索和反省.  相似文献   

17.
一、"隔代监护"产生的负面效应 1.对心理性格方面的影响 由于孩子长时间不能与自己的父母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他们自我封闭、沉默寡言、产生自卑感,缺少同龄人本该具有的天真、活泼、可爱的品性.如果代理管教较严,就会使他们形成胆小、内向、孤僻的性格,表现出过于敏感、脆弱等;如果管教过松,特别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就会使他们娇惯,以自我为中心,品格低下,胆大妄为,导致不遵守学校纪律,与教师顶撞,欺负其他同学,甚至有损坏、偷盗学校财物和其他学生学习生活用品等不良行为,最终走向违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多味宿舍"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还真没错,新学期,我们宿舍的人几乎都长高了,有的因回老家,连口音都变了.可是她们的性格,却一丁点儿都没变.  相似文献   

19.
李包庚 《华章》2007,(10):39-39
清代饱学之士全祖望"倜傥指挥天下事"理想失落的原因,一是其孤傲清高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失去一些机会;二是时代或社会制度,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造成的.他的悲剧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矛盾"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名人林语堂,始终是一位"边缘人物",他在理论上宣扬"出世",而在实际上不忘"人世",这种互相交替的生活态度,是他思想与性格矛盾的主要根源.他一生都漫步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部上,他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过滤东方文化,又用东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过滤西方文化.他的人生哲学是"中庸"、"闲适",但在政治这个敏感问题上,却走向另一极端,这是他性格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