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巨人的花园》的作者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一生都在追求真正的极美的情感。他一生写过9篇童话,篇篇都是经典,他的童话作品可以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相媲美。语文教材中的《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对比原著,我发现教材对原著改动很大。一、人物社交背景的删除原著中,巨人到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中串门7年,把要讲的话都讲没了才回来,教材把这一背景被删除。  相似文献   

2.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选自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自私的巨人》。《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童话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优美、  相似文献   

3.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材解读。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凭借课后思考题,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燕子》课后有四道习题:1.课文写得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与编者的对话应关注什么呢?一、关注单元主题语文教材大体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单元。关注这个主题,有助于我们更灵活地整合应用教材资源,更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可以和前面的《冬夜读书示子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英国优秀作家王尔德一生创造了大量作品,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措辞优雅,风格独特。本文以《巨人的花园》为例,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探讨其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的差异,展现这篇童话的宗教特点和唯美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其实验稿增添了“阅读还要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选入小语课文教科书的多是名家、名篇的作品,但却是普及型读本,这是因为选文已经过教科书编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形成了教材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势在必行,要做到“走进课程,了解编写体系;走进文本,把握编写内涵;走进细节,理解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9.
【教材解读】本单元是"中外童话"专题,选取的课文有《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这些童话故事来自不同国度,风格也不尽相同。《巨人的花园》描写了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筑起围墙,从此花园里没有了欢声笑语,花园里也不再有鸟语花香,最后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明白春天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编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从文本视角、作者视角、编者视角、儿童视角四个维度解读教材,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吕芸 《山东教育》2007,(10):29-29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童话。本次学习与以住相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品味童话的语言,感悟童话的特点,领略童话的魅力。结合本文特点,我们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层次的想象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金艳 《小学语文》2014,(7):95-97
【教材解读】 本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自私的巨人》是王尔德童话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语言优美、极富诗意的一篇。文章叙述了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他自私得不愿与人分享。他赶走了孩子,在花园里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还在墙上贴了一张告示,禁止别人到他的花园里来。从此花园里没有了孩子的欢笑,树木不结果子了,小鸟不再歌唱了,只剩下狂暴的霜雪和呼啸的北风。直到一个男孩的出现才让巨人明白,分享不但能使别人快乐,也会让自己更快乐。  相似文献   

13.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对话"首先应该是教师和编者之间的对话,然后才是师生间、生生间、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学对话",《语文》实验稿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2011年版课标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了"教科书编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改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对话,并把"对话"提高至空前的高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这一模块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指出我们对话的内容"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更直接点明要求进入教学中的对话主体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其中值得关注但又容易为我们日常教学中所经常忽视的是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苏娟 《广西教育》2014,(45):79-79
正2011年,国家课程改革委会员推出《课程标准》的"修改稿"。比较之前的实验稿,修改稿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增加了"编者"这一角色,将阅读教学定位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和突破点。一、与编者对话——让教学定位更明确除了《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编者的意图也应成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材"阅读与鉴赏"模块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其实,从功利出发抑或从审美出发,"对话"都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一、对话文本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这么阐述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版的新课标这样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实验版,2011年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说。经过几年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话":一是人本对话,即教师与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修订稿与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