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儿子才8岁,8岁的孩子有没有“面子”?我发现有。儿子的同学敲门邀他出去踢球玩,他妈妈怕天热、太阳晒,就代为回答道:“我们家右右正在读书,你们去玩吧。”同学走了之后,本来在书房打电脑游戏如痴如醉的儿子关了电脑,一人走进房间,关起门不出来。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推门进去,他还躺在床上生闷气不理睬我们。感到内疚的妻子忙向他道歉,说不知道他那么喜欢踢足球。儿子的回答出乎我们意料,他说:“我不喜欢踢球,也不想出门,我只是不喜欢你们不让我说话,让我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  相似文献   

2.
一个星期天,女儿去同学家玩,可没过多久就惊慌失色地回来了:“妈妈,不好了!我例假了!”一阵慌乱之后,女儿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我知道,虽然我对女儿做了不少的前期教育,女儿心理上有些准备,但对于突然出现的生理变化,仍不免存有恐惧感。  相似文献   

3.
徐亚群 《师道》2007,(7):20-21
晚上,女儿对我说:“今天我们的作业多了,因为我们那一组的一个同学上课说话,所以老师惩罚我们组的学生多做一遍作业。就怪那个同学,要不是他,我们就不会受牵连而做这么多作业了!”女儿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我那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也基本算是全面发展,可是自他上学以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一直保持中等水平,从来没有过什么突破。我想:孩子今后的路还长,没有一技之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难有所作为,一定要发挥孩子的潜能,在某一方面培养他的强项。然而,我实在不知道如何从儿子平均的能力中判断出他的“强”与“弱”,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和参照的表现呢? 刘德亚  相似文献   

5.
谈到我的老师,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周老师.周老师有一身的“本领”,其中最厉害的就数“小周飞笔”和“狮吼功”了. 他的这两种本事是有来源的,听我慢慢道来.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上语文课时,大家趁周老师转身书写板书时,在下面窃窃私语,欢快地开着大家的小会.有的同学讲得眉飞色舞,甚至还有同学自由地站了起来.突然,周老师一个华丽的转身,手上的粉笔“唰”地一下飞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到一位正在说话的同学的脑门上,那位同学“啊”的叫了一声,全班哄堂大笑,周老师也笑了.不过笑过之后大家就不再讲话了.  相似文献   

6.
低垂着头的她一走进咨询室,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一身黑色的衣裤,一双忧郁的眼睛,一脸的愁容,举手投足之间透着许多的不耐烦。当我轻声地问她:“同学,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她便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娓娓道来: “小学时,我成绩非常好,但不知为什么,老师非常不喜欢我。从那时起,我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志愿,长大后,一定要当个好老师。读初中时,我很幸运地遇到一位非常好的化学老师,这位老师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同学,为此我很崇拜他。可有一次我问他一个问题,他却不耐烦地说:‘我都讲了多少遍了,我不讲了,自己去想’。这让我非常吃惊,难道这就是我非常崇拜的老师吗,他怎么会这样!从此以后,他的课,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专心了。我把自己沉浸在小说里,  相似文献   

7.
丁怀卫 《成才之路》2011,(31):68-68
[教学片断] 那是一节作文课,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同学。为了便于指导,我选了一位长得很英俊,性格又很活泼的男孩——LS给大家做“模特”,让同学们都来观察他,说一说他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看到“马桶”两个字,你一定会很惊奇吧!这个“马桶”不是用来方便的马桶,而是我一位恶友的绰号。为什么呢?请听我说。我有一恶友,叫张华,他喜欢玩电脑和打篮球。他的球技高超,但学习嘛,不敢说,太丢人了。他的发型让人看了保证会狂吐不止,不知那位理发师是如何作业的。2003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张华说要去理发,我没和他一起去。他回来时,我一看他理的头,把昨天吃的饭都快吐出来了。他问我:“你怎么了?怎么和街上的人一样,见了我就想吐?”我难过地对他说:“大哥,你的发型……”“我的发型怎么了?是不是很好看啊?”“你的发型像马桶盖。”我说。等…  相似文献   

9.
一大家都知道神话故事中的二郎神有三只眼睛,多一只眼没有多少了不起,难得的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是竖着的,这就使得他在看待事物时多了一个角度,难怪他那么神通。女娲造人很吝啬,她只给了人两只眼睛。所以千百年来,人也渐渐习惯了两眼看世界的生活,进而也便习惯了顺着同一个层面去思考问题。真正让我认识到用“第三只眼”看问题的重要性,竟源自于几年前的一段教学,那时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有一次,我和学生讨论513=()43的时候,我叫学生说思考过程,一向成绩平平的姜慧同学举起了手,我请她发言,她吞吞吐吐地说:“因为713……”底下有学生…  相似文献   

10.
我爸爸有一个性急的“毛病”。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干个痛快。爸爸工作时认认真真,一鼓作气,不干完誓不罢休。如果爸爸的工作没干完,他心  相似文献   

11.
一次家长会后,一位学生家长向我诉苦:“顾老师,我听你的劝告,对孩子不再像先前那样叫嚷了我很注意语气和场合的———你说过要充分尊重孩子———可孩子还是和我敷衍,就是不和我说心里话。我真有点搞不懂……唉!现在的孩子,不知要怎样才能如他所愿?”我问“和孩子交流过程中,你是否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想法中有无可取之处?”“这个……我倒没注意,但我现在肯定很少骂他!”“很少骂孩子就是尊重了吗?”我脑子里不由得迸出一个词:温情专制耐心温和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有时也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  相似文献   

12.
系列讲座之五“高考成功心理导航“   在很多高考成功心理学报告会上,一开始我常常会问同学们:想要自己取得高考成功的请举手,想让自己更加相信自己的请举手,想让自己越来越快乐的请举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同学都会举起手来,有的同学的手还会举得很高、很干脆.我之所以要这样问同学们,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包含了保证高考成功的三个心态问题:即“因果心“、“相信心“与“快乐心“.……  相似文献   

13.
[案例]苏教版五下"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片段1.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尤其我要表扬一位同学,他一直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2),你知道他是谁?生:他是钟鑫。师:判断正确吗?(生齐答:正确)  相似文献   

14.
《家庭与家教》2006,(11):51
前一阵回老家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立刻就对这位黑黑瘦瘦的农民充满了敬意,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让孩子教你?”我更来了兴趣。他说“:是呀,我小的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我想了一个好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  相似文献   

15.
驯『马』记     
郭红 《湖北教育》2007,(2):40-40
那天放晚学后不久,见同学们陆续地离开了学校,我便像往常一样到教室里去查看,刚走到相邻的教室,就听到一阵玻璃被击碎的清脆的声音从我们的教室里传出。我紧走几步来到教室,教室里两个同学正呆呆地望着破碎的玻璃,见老师突然进来,他们一时不知所措。我看了看破碎的玻璃,又看了看两个木讷的学生,没有多加思索地问:“刘明,老实说说,窗玻璃是不是你打碎的?”我指着那扇窗户,像老鹰怒视小鸡一样。  相似文献   

16.
许多家长都被“如何育子”这个问题困扰着。过于苛刻、管教太严有可能使孩子变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也可能使两代之间产生代沟;过于放纵、宠爱娇惯更有可能让孩子变得娇气、任性、脆弱、自私。怎样把握好一个“度”就成了关键所在。我的一个同事在这方面颇有心得,他总结了一套方法——孩子可“娇”不可“惯”。在他看来“,娇惯”一词有两层含义“:娇”是宠爱、疼爱、关爱“,惯”是放纵、放任“、放一马”。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要说不宠爱孩子那是瞎话,没有一个家长不疼爱关心甚至护着唯一的“独苗”,除非他(她)的心不是肉长的。但这种…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的第一天,在去学校的途中,我被同事告知,学校几个结伙捣乱的学生分到了我的班里。我的心不由一惊,以前我虽然没有和他们接触过,但对他们的“名声”却早有耳闻。果然,一上课,他们就大显“身手”:喝水,吃东西,串座位,目中无人地大声说话,被他们几个称为“大哥”的还掏出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烧书桌抽屉里的抹布玩。当时我心想:枪打“出头鸟”,如果镇住了“大哥”,其他几  相似文献   

18.
毕业数年,我又回到了我的初中,见到了原来的老师. 当我们正在办公室与当年的班主任闲聊的时候,余光瞄到一个高大的身影,转头一看,正是那个深受同学喜爱的数学老师,那个可爱的、亲切的“三角板”老师. 初一第一堂数学课,他西装革履地走进教室,西装熨得笔挺,领带系得整齐,但当你扫视他全身,很容易就会发现他的西裤下面踩着一双运动鞋.再瞧瞧他鼻梁上架着的金丝眼镜,有些苦涩的笑容以及讲台上那个显眼的大三角板,颇有喜剧感,这也是“三角板”老师这一外号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高尔基有一次对他儿子说:“给总比拿愉快”。而在学生学习时,“拿”总比“给”要好得多。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不少教师总是习惯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但是,可贵的决不是教师所“给”的答案如何完美,而是教师循循善诱,巧于点拨,让学生主动地“拿”到答案。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文时,学生读到“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草塘里近处的芦苇、蒲草和远处的颜色不一样?问题提出之后,有的同学认为它们的颜色确实不一样,也有同学则认为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看了《我是一‘非好学生’》,不由让我想起我的同学讲的一件事情。我的同学有个孩子正在念小学二年级,教他们的某老师有个“绝招”——每当提问时,如果学生答对了,就让全班同学一起齐声对答对题的学生喊:“棒!棒!你真棒!”于是答对题的学生自豪地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坐下;如果学生答错了。就让全班同学一起齐声对答错题的学生喊:“笨!笨!你真笨!”于是答错题的学生在同学们的谴责声中面红耳赤地坐下。久而久之,成绩好的同学常常得到了同学的赞扬,越发自信地举手回答问题;而成绩差的同学,由于害怕答错,越发自卑。完全失去了举手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