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旨在通过对近年来中日两国大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比较,明确目前中日两国居民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异同点。诸如,中日两国居民在保持增进健康和体力的措施、体育活动的开展、喜爱的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和没有参加体育活动的理由、对政府体育工作的要求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是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积极方式,使每一个青少年都打好终身健康的基础。目前,就学校体育的内容和思维观念而言,比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教育部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已经把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体育创新,应当首先注重观念的创新,其次应当是重视体育行为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立“素质教育”、树“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学校体育其健康教育还停留于形式上,还没有完全从原有的模式跳出来。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我们去做一种与以往不同、但能达到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从大众体育健康的角度,忽视或不要去刻意追求过去哪种生理“波峰”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体育也提到日程上来。最早见于1977年1978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初高中教学大纲公布“一辈子参加体育运动”,进入80年代提出:增进健康,提高体力,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态度和能力,过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狭义体育)的认识就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研究从探寻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历史渊源入手,进而对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一认识进行反思,得出该认识是对伟人文章的误读,是对国家有关教育精神的误解,是体育概念层次上的错位,是没有真正理解“真义体育”之真义.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初,我国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学司,决定于2003年举办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具体工作由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负责)。大会的主题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一、论文征集情况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于2002年4月发出征文通知,2003年4月15日至5月15日接受论文申报。由于4月20日以后北京等全国部分地区进入“非典”高发期,论文的报送工作受到了一…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早期学校 体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了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由于政治和历史等问题的干 扰,中间曾经中断了几十年的联系。直到70年代后期,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又再度 波及我国。如:健康教育论、体力论、快乐体育、生涯体育、方法论等等,这些对我国学校 体育教育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还有一些学术理论、观点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研究 中借鉴的不多,“运动文化论”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一理论在日本学校体育研究中有着广 泛的基础,要想真正了解“运动文化论”的本质以及日本战后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为我们 带来哪些有益的借鉴,有必要从战后日本学校体育的改革谈起。  相似文献   

8.
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之所以要进行重大改革,一是来自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急剧变化的呼唤;二是来自终身体育的呼唤;三是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四是来自对学校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 一、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劳动过程中,伏案工作时间增加,脑力支付增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人际交往减少以及营养过剩等。“许多人也许在一天内用不着挥动一次手臂,一周之内无须将自己的身体腾空一…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众体育的进展状况及其振兴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日本大众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大众体育的摇篮期、体育人口的增长期、大众体育的多样化时期、体育人口的安定期和大众体育的成熟期5个时期。在前3个时期,即大众体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日本政府侧重于增进国民的健康和体力,通过推动增强体力的国民运动,有效地促进了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增加了体育人口。在这个阶段,日本致力-I-完善国民参加体育运动的环境,特别是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开始向普通市民开放。  相似文献   

10.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顺应了当今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课程目标向着增进健康以及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弹性化、人文化;课程模式日趋多元化等。尽管如此,但由于我国缺乏比较完善的“体育与健康”理论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滋养,因此通过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文化价值”和《新课标》中“师生角色转变”的分析,旨在给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体育保健审议会根据21世纪生活发展需要所确立的21世纪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和最重要的手段。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前沿课题之一。基于此,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在学校体育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冲 《体育教学》2005,(2):12-13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及实施,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带来了教学领域的许多实质性变化。而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是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最大的收获之一。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些我们已经建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它将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向理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英 《西藏体育》2009,(2):41-4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生产扣生活方式造成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使体育教学从以前的竞技体育为主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方向转变。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师本身从课改后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等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尽快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课也要学习一定的运动技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就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重视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是一条好的经验,应当继承。  相似文献   

15.
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针对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对策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提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转变学校领导办学思想,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终身体育观;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体育课已改称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加了健康文化的含量,甚至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因此,体育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体育教育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育方法的改革,而应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上下功夫。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运动负荷,解决当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问题,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他们能够终生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进行有效地锻炼,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一本教材。这里就有一个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孰重孰轻的问题,课程虽然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但健康教育教材并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合并。那么如  相似文献   

18.
研究对象:以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辽宁省15所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1)课程目标的更新变化新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增强体质”向“增进健康”的转变,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这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课程目标即规定了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同时也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开…  相似文献   

19.
蔡永强 《体育世界》2010,(6):117-118
"快乐"与"健康"是体育的两大价值追求,在体育中感受快乐并增进健康是一种理想的体育境界。尽管快乐体育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巩固和落实而导致忽略了"快乐"这一本源性人类追求目标。笔者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以及身心并育的价值核心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体育健身既有可能增进健康,也有可能危害身体的双重效应研究,提出要把体育健身运动推向有利于强身、保健和康复的方面发展,需要先进的体育健保意识和科学锻炼的有效途径,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