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外来词的汉化及其文化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中,汉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吸收外来词,其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也就是对外来词进行汉化以纳入自己的词汇系统的过程,而外来词汉化的深层动因则在于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语言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2.
汉语外来词的构成方式可分为音译法和中西合壁法,汉民族文化心理诸如趋吉避凶心理、趋洋促销心理、求新求变心理、求简心理等,对外来词的构成方式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汉民族文化心理发挥着强大的调适和制约作用.如何使外来词融入汉语造词和构词模式,避免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障碍,本文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汉语对于来自英语的外来词的吸收日益增多.在吸收的方式上由原来的意译居多转为音泽的倾向较为明显,外来字母参与型在其中占相当比例.一些外来词还表现出一定的语素化倾向,具有较强的派生能力和组合能力.这些外来词的产生和发展与求新崇洋、求美趋雅、避繁尚简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出现在了汉语中,外来词的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外来词,音译是最基本的办法.音译词中渗透着诸多的文化因素,要正确地音译外来词,译者必须深刻了解两种语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把原文作者的意图用符合汉民族心理和文化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文章通过对音译词和音译词翻译方法的研究,来探讨音译词中的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悠久,上古时期汉人就对外来词进行了初步考察,时至今日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源研究、文化功能研究、词典编撰、单个外来词用法考察、外来词语素化、规范及形式选择原则的探讨等六个方面,呈现出“涉猎面广、研究不均衡、理论探索深度不够”特点。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汉语对于来自英语的外来词的吸收日益增多。在吸收的方式上由原来的意译居多转为音泽的倾向较为明显,外来字母参与型在其中占相当比例。一些外来词还表现出一定的语素化倾向,具有较强的派生能力和组合能力。这些外来词的产生和发展与求新崇洋、求美趋雅、避繁尚简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英汉翻译中,音译之所以被普遍运用,在于语言本身的特性及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在汉语的音译外来词中,绝大部分属于广义音译词。汉语对音译外来语的吸收是一个积极改造、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汉”化、力求符合汉民族心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外来词"秀"字在LIVAC语料库中的类连接模式进行描写,归纳其修辞和搭配的特点所在,试图对这种特点的成因做出解释。结果显示,"秀"的类连接用法是沿用了汉语的范式:其典型用法是作为名词使用于三字词中,典型类连接为名词+名词。文章认为,外来词修辞搭配特点反映出汉民族语言修辞心理共性,即外来词进入了本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之后,词义规范和语法功能向汉语模式靠拢,逐渐定型。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大量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是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的结果.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外来词的出现,是对自身语言表意不足的补充,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外来词填补了汉语中某领域的词语空白,丰富了汉语表达语汇.但是在使用与翻译外来词方面还需规范与监督,以免滥用和一词多译,同时保持汉民族语言的传统风格,使汉语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字母词在汉语中出现和发展有诸多因素,本文主要从汉字的特点、汉语拼音化、外来词的转写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探讨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泰 《文教资料》2008,(2):29-30
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在民族之间的往来与交融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便被借鉴到各自的语言当中而成为外来词.汉民族很早就与外族有着贸易上的交往,以后加强了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因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词,这些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的发展.但是,由于汉语的表意性和语言自身纯洁性的要求,外来词经历了汉化的过程,受到汉语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汉语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外来词引进速度的加快和民族文化心理变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汉语外来词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民族文化心理正在从保守变得更加开放,从而加快了中华民族心理开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构词理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据性是语言的基本特质之一。外来词的构词也毫无例外地具有理据性。实际上,外来词的构词过程也就是外来词译介的过程。外来词作为化的使被引入时必定会涉及到双方化的碰撞与交流,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必然有译认知方式的参与,章谈论了汉语中外来词的译介趋势之后,论述了汉语中外来词构词的化理据和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汉语中的外来词,可以发现外来词是通过模仿和复制的语言模因.外来词中传播能力强的模因在汉语中保留了下来,而不符合汉民族语言习惯的外来词模因得不到复制和传播而从汉语中逐渐消失.文章从模因论入手,分析了汉语外来词模因的形式以及成因,从新的角度为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许多外来词语,其中很多已被吸收同化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借词汉化历史的考察、对借词构成方式的归纳,探讨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些外来词的影响,同时简要分析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许多外来词语,其中很多已被吸收同化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借词汉化历史的考察、对借词构成方式的归纳,探讨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些外来词的影响,同时简要分析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代汉语词汇变化文化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与社会共变。当代汉语词汇中新词旧语的更替记录了中国社会物质化、制度化和心理化的多层次变迁。新词语增长的侧重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崭新面貌。当代汉语词汇吸收外来词的态势,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更为开放的化心理和更为广阔的化视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新特点,分析了造成这种新特点的原因。和以前相比,现在外来词吸收的新特点是:字母词增多,音译词增多,外来词语素化。新特点是在对外开放、国际信息交流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也和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追求新潮、洋气、快捷的语言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谐音倾向语言文化成因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语言文字运用中有明显的谐音倾向。这种谐音倾向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是汉民族谐音倾向的根本文化心理原因。汉语、汉字特殊的音、义、形的关系,使大量的词不得不以相同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出现,则是谐音成为汉语一种语言现实的语言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