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祝平 《精武》2012,(9):38-39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然伴随着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要注重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展开,其中当然也包括美学教育,美育已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作为学生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探讨学校体育与体育美学相结合的内在规律,采用有效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引导他们怎样去欣赏和感受体育带给人们的美,进而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自从前国家体委授权各省、市体委及教委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挂牌命名以来已有20多年了。20多年以来这项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热心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级干部;培养了一批热心体育教育事业能大显身手的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培养了一批争金夺牌的优秀体育人才和群众体育韵骨干;培养了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从教师队伍入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开展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如今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很多学校都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是上的培养,忽略了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导致高职体育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和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全不吻合。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善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现状,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型人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赏识教育”,就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合作、善于自律等优良品质,引导和培养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地去学习的习惯,以表扬、鼓励和欣赏为主的教育,它是一种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且可操作性极强,为现代教育理论所推崇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全什 《精武》2011,(A1):47-47
本文主要在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树立的"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唤起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试析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建设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注重个性心理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胡菱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很快,全国已愈万所,济南市已有职业中专15所。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加强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在注重对学生生产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对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全纳教育的提出背景、定义和基本理念进行了研究.为了使学校体育能够融入全纳教育思想,应使学校体育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师的培养,注重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具有全纳理念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教育中,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出学校,去学习社会、学习书本以外的活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因为现代化的人才应是有竞争能力的开拓型的人才,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啃书本的墨守成规者。从这个总的培养目标出发,学校体育也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在课堂和运动场上对学生  相似文献   

11.
体育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渗透在各个学科教育之中。本文首先简单阐述初中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再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浅析对于初中德育培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领域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挖掘体育活动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树立学生学好体育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不断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宇坤 《体育教学》2023,(S1):124-125
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各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都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核心素养为主,而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篮球特色项目便是以培养小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小学生各项篮球运动技能测评达标的基础。对于小学篮球特色项目运动技能的测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标准,本文就调查结果对于小学篮球运动的技能测评做出浅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信心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对学校教育学习充满了好奇.低年级是学习兴趣培养的一个关键期,而自信心直接影响低年级小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生体育动作的完成,产生自我胜任感,对自信心的培养非常有利,所以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老师更应注重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银川三中坚持教师以学生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勉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生活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在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本文谈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从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激发体育锻炼兴趣,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提高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以及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有所稗益。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现代学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塑造每一个学生具有强健体魄,使每一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壮成长。但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很好的身体状况,身为体育教师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7.
由IQ(智商)为主的教育转向IQ、EQ(情商)并重的教育,这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这一转变的实质是要把学校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来,并且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过去人们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而许多事例和实证研究都表明: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专项素质差等不利因素,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当前学校武术的要求又大大提高,如何培养胜任学校武术教学的体育师资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通过文献法、社会调查、教学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提出:必须加大武术教学改革力度,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和强化武术基本功教学、强化武术技术能力、提高武术健身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加强武术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考核办法,这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培养胜任学校武术工作师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新华 《体育学刊》2002,9(5):95-96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竞争品质,这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品质。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一系列的正确原则与方法,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教育基本法确定,教育的目的是:“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据此,学校将“健康”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依学生各年龄段的发育特点实施健康指导。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体育与健康的指导强调:   1 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   2 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   3 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   4 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