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9年至2012年楚雄州医院SICU病房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4年间楚雄州医院SICU病房培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利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间SICU病房共检出临床感染病原菌89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1株,占15.7%,革兰阴性菌752株,占84.2%。这些菌株分别来自痰、尿、血液、胆汁等,以痰标本多见。在检出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2009年22.1%,2010年30.9%,2011年47.5%,2012年54.3%。从药敏结果看,SICU病房中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未发现对碳青霉烯酶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医院SICU病房中的感染病原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较高,且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区域性细菌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襄樊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部送检的呼吸道感染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分离出病原菌536株,并按照NCCLS标准用K-B法对临床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从1327份合格痰液标本中检出53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居首位,占66.04%,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革兰阳性菌占33.96%,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结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菌株逐年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细菌,且其耐药性严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和避免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出现尤为关键。临床上有呼吸道感染证候的可疑患者,应做痰液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避免在临床上盲目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某市医院腹泻门诊收集的一起急性腹泻患者肛拭子样本进行奇异变形杆菌分离鉴定、耐药性与致病作用分析。方法:增菌培养、划线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鉴定细菌种类;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PCR法筛检毒力基因,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小鼠感染试验分析分离株致病力;荧光PCR法分析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小鼠致不同脏器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成功从腹泻样本中分离获得3株细菌(NB1711、NB1335和NB1336),经菌种鉴定均为奇异变形杆菌。3株细菌对米诺环素、红霉素、多粘菌素等9种药物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等敏感。NB1711分离株完整编码8种毒力因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对小鼠致病最高,感染该菌株可显著上调小鼠不同脏器IL-1β、IL-6、TNFα、IFN-γ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奇异变形杆菌感染是引发此次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细菌分离株NB1711耐药谱广、毒力强、可形成致密生物被膜,感染小鼠介导形成炎症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奇异变形杆菌感染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的相关关系,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检测,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分析结果;采用用药频度分析法对本院近3年抗菌药物消耗量进行统计及排序;采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相关性分析.结果:3年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平均下降率为21.23%;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随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随环丙沙星用用药频度下降呈降低趋势.结论: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可能减缓细菌的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控制院内感染和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应用VITEK2-Compact 自动鉴定及药敏仪鉴定菌株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细菌705株,其中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3株(21.70%)﹑铜绿假单胞菌146株(20.71%)﹑大肠埃希菌104株(14.75%)﹑肺炎克雷伯菌79株(11.21%)﹑鲍曼不动杆菌54株(7.66%)。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有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均存在较高的耐药率;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除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有较高的敏感率外,对常用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ICU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感染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均存在较高的耐药率,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非淋球菌性尿道(宫颈)炎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由于感染人数众多及治疗的不规范,使国内不断出现多重耐药性的支原体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悼。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情况以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对我科性病门诊拟诊为非淋球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3692例的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进行了UU与MH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女性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学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糖尿病女性患者尿路感染的优势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糖尿病患者尿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有氧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糖尿病女性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8%,并且以大肠埃希菌为最多,其次革兰阳性球菌,42.2%,以粪肠球菌为主。敏感药物有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头孢吡肟。粪肠球菌感染率高,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对糖尿病女性患者尿路感染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正确用药,防止耐药菌株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从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之间收治的创伤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分析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清创消毒等处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全面的术前预防和术后预防控制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中2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几率为5%,患者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2.5%.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用药安全性较高,切口愈合效果较好,可以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细菌L型在泌尿系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细菌L型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细菌由细菌型变异为细菌L型后,仍然具有致病性.作者从64例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分离出细菌型9例,细菌L型22例,开展细菌L型检查,大大提高了阳性率,认为泌尿系感染的迁延不愈并反复发作是由于细菌L型所致,并建议临床对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从白鲢,白鲫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两株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抑菌试验。初步认为此病是由细菌所引起,病因菌有较强致病力,通过人工感染能重复本病病症.鱼活灵Ⅰ号Ⅲ号对致病菌有较强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鸡源大肠杆菌培养时间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采用12×8型微孔反应板进行2倍稀释法测定鸡源大肠杆菌X1(临床分离敏感菌)、鸡源大肠杆菌C2(临床分离的产β-内酰胺耐药菌株)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菌株对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1)、多西环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微孔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并分别在培养2~22 h各记录一次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和多西环素的MIC值在14~22 h均无变化。当培养时间在4~14 h时,不同药物的MIC值增大幅度不一样,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1)和恩诺沙星的MIC值变化不明显,而阿米卡星、多西环素的MIC值变化较大;同时,相同药物对不同菌株的MIC值变化幅度也不一样,其中标准菌株MIC值变化最小,最多不超过8倍,产酶菌株(C2)结果变化较大,最大达到1 024倍,最小8倍。综上所述,临床中进行药敏试验过程中,药物的MIC值随细菌的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当培养时间超过14 h时,其MIC值随细菌的培养时间延长而不再出现明显变化,即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药敏试验至少应培养14 h才能得出较合理的、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的MIC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全面预防和及时有效处理胆心反射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结合自身的临床护理经验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果:术前全面的身体评估、麻醉方式的选择、药物的使用、紧张等精神因素的消除;术中注意切口的选择、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良好的术中配合、及时有效的处理胆心反射是预防胆心反射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全面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胆道手术中胆心反射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785例患者进行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785例患者支原体阳性率为47.1%,其中单纯Uu阳性率35.2%,单纯Mh阳性1.3%,Uu+Mh混合感染10.6%。男性感染率为29.3%,女性感染率为62.6%,女性支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12种检测药物中,Uu对美满霉素最敏感,而耐药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临床治疗可首选美满霉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PCR-RFLP技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厌氧菌进行分型.为建立更为合理的分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提取其龈下菌斑.厌氧条件下分离培养,获得厌氧菌菌株,在血平板培养基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通过染色观察菌株形态学特征,提取各菌株DNA,利用细菌16s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以限制性内切酶MSP I对分离的22株厌氧菌的PCR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型分析.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厌氧菌分为二大类.结论:采用PCR-RFLP用于厌氧菌的分型研究较为可靠,对于确定有争议菌种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泌尿生殖系感染是男性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者常出现尿频、尿急、腰腹部及会阴疼痛等症状。由于临床盲目使用抗生素,使一些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室对部分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标本收集:一附院泌尿科就诊病人32例,清洗尿道口,手淫法体外射精,无菌收取精液。1.2 培养基:10%羊血平板。1.3 分离与鉴定:常规分离培养,根据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常见相关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236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详尽分析。结果绝大多数病例伴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并过多地应用抗生素。结论应加强对原有基础性疾病的积极治疗与控制,尽量减少老年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临床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司帕沙星对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4.1~2005.6月于我院治疗的74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用司帕沙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司帕沙星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为93.24%,细菌清除率为92.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结论:司帕沙星是一个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男性尿道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评价10种抗生素对各检出菌的作用效果.方法:对临床确诊的男性尿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分离的细菌采用K-B法作药物敏感试验.抽取血清测沙眼衣原体IgM抗体.结果:1018例患者标本,934例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91.75%.其中单菌感染82.76%;两种菌混合感染16.49%;三种菌共同感染0.75%.病原体为淋球菌、非淋球菌细菌、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共四类,分别为5.72%、73.77%、14.25%和6.26%.阳性球菌的感染(60.62%)在尿道炎中仍占重要地位,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占所有鉴定病原菌的27.8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临床常见9种843株细菌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率低于30%的菌株占55.56%(50/90),表现出极强的耐药性.结论:本地区男性尿道炎主要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细菌是导致男性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不可忽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不容乐观.尿道感染的患者应兼做多种病原体检测,并通过药敏试验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耐药菌株的传播与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使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2 )患者及带菌者的高度集中 ,患者的感染病灶是医院内耐药菌株的主要来源 ,其次是带菌者。针对这二个主要条件 ,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株感染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即必须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 ,并且在医院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1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是抗生素广泛应用后出现的严重问题 ,而耐药菌株的发生又与抗生素应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有关 ,因此在预防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上 ,避免抗生素的无谓使用是首要关键。凡属可用可…  相似文献   

20.
目前呼吸道分泌物,微生物学检查,只做细菌分离培养,而不做显微镜学检查,因而对标本的质量,对所分离细菌的正确判断存在着相当大的盲目性,并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以及抗药菌株的传播的扩散,给临床诊断带来混乱及错误用药。痰涂片检查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菌并非来自呼吸道,而往往来自咽部或口腔,系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