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人们所讲的教学隐喻指"教学是什么",这是对教学隐喻狭义的理解.本文中的教学隐喻是指人们在表达"教学观念"时,所使用的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这样,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类比联想,隐喻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因此,以上所述的比喻、借喻、拟人、类比、象征等在本质上都具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隐喻"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文章主要从三方面探讨Lac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的发展轨迹,隐喻的工作机制,概念隐喻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通过一种概念去理解体会另外一种概念,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隐喻的使用使得文学作品简洁而生动,明了却富有内涵,展现了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由于隐喻贯穿其中,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饮食词汇的隐喻用法,总结归纳出饮食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基于"性质相似"原则的隐喻性用法,基于"过程相似"原则的隐喻性用法和味觉的通感式隐喻。  相似文献   

5.
尹平平 《文教资料》2010,(16):73-74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文章从色彩、音乐、人物、道具方面全面分析了隐喻手法在电影《芝加哥》中的巧妙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和解读事物的新角度,体现了隐喻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12,(19):39-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进行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汉语中关于心得隐喻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对《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隐喻的诗句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诗句的隐喻可以归纳为意象隐喻、拟物隐喻、身体隐喻以及拟人隐喻4种类型。其中"愁"的隐喻诗句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多将抽象的愁绪附丽于具体的事物,具象或为自然景观或动植物或乐曲或身体器官等。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是一种从"来源域"事物特征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过程。本文运用空间映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探讨作者如何使用隐喻来建构语篇,以及读者如何根据语境和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特征判断"白象"的隐喻意义,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一源域的某些特征影射到另一事物一目的域的认知过程.即:"使用一种事物的术语去谈论另一种事物",借此增加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的审美范畴中,“含蓄”美历来为诗人所珍视,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要创造“含蓄”美,达到迷离恍惚的境界,诗人们通常采用的几种主要艺术手法是隐喻、暗示和象征。这几种手法的共同特点是:用一物去“影射”另一物;诗中景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只是诗人心中事物或情感的对应物(或说“影射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模式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世界的工具。政治演讲是演讲者出于自己政治立场和观点的表达,以期说服公众接受并支持自己观点的形式。隐喻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激发大众情感、引导民众政治倾向的作用。本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来探讨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也就是借“种”作“属”。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真正认知隐喻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把隐喻作为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是一种修辞手段,后来许多语言学家都依据这一观点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全新的隐喻,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14.
徐吉洪 《中国教师》2006,(10):25-26
按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何为隐喻?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称”。教育隐喻就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极,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桐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教师隐喻。这些隐喻性背后隐藏着“教师是什么”的深刻涵义,本文尝…  相似文献   

15.
比喻(Figuration)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换句话说,比喻是两种不同实体的比较,它是重要的修辞(Rhetoric)手法之一。比喻通常分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两种。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基于对教学与其他事物相似性的认识和理解,隐喻在教学和教师教育中可以发挥反映教师专业思想,作为教师教学的策略,作为评价、研究和发现的工具,作为教师反思的中介和教学思想转变的"跳板"等十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谈UP和DOWN的意象图式及隐喻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它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UP和DOWN都是意象图式概念,勾勒的是动体沿纵坐标相对于陆标的运动或位置.从UP和DOWN的隐喻拓展中可以看出,在英语文化中,较好的事物通常被称为"上",而较不好的事物通常被视为"下".空间隐喻所蕴涵的丰富意义体现了英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谈论”意在挑明隐喻是一种语盲现象;“事物”意指任何物体或情态;“暗示”意在表明隐喻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与翻译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本文介绍了隐喻的概念,回顾了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指出隐喻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隐喻研究成为语言研究的中心.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能使人们用一种事物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隐喻是连接教和学的桥梁,本文探讨了二语习得中隐喻学习策略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