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两篇文章,我不仅读过,并且把它視同至宝似地收藏着。每当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疑难問題的时候,便翻出来閱读几遍,想从中得到启发,找出解决的方法。可是,最近反复读了《江苏教育》編輯部写的《<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以后,再回想前一阶段《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給我的所謂启发和指导,原来是資产阶級“爱的教育”的思想,以致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方向不明,方法不对,不符合无产阶級的教育要求。我記得很清楚。近年来,在我的班級工作計划中,尽管把对儿童进行阶級教育列为主要內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想到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编輯部和本刊編輯部,最近联合邀請南京市五所中学和七所小学的校长、教师共十五人举行座谈,讨论《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这两篇文章,批判资产阶級“爱的教育”思想。教师們应以鲜明的无产阶級的立场、观点,批判资产阶级“爱的教育”思想座谈会上,大家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对于《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所宜扬的资产阶級“爱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场兴无灭资的斗爭,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应該有鮮明的立场,积极参加斗爭。許多教师谈到,《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在报刊上发表后,一些教师錯誤地认为这两篇文章中所宣扬的“母爱精神”是正确的东西,并目貫彻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这说明  相似文献   

3.
《育苗人》的作者竭力贊扬教师“和孩子們在一起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快乐的笑声,为小白兔的死而流出眼泪”。显然,作者在宣扬资产阶級的“人性”,在赞頌小資产阶級的脆弱的感情。我认为,用这种观点去教育儿童,只能培养出性情懦弱,不敢与敌人刀枪相对的懦夫,决不能培养出站得稳脚跟頂得住风险的坚强的革命者。我們应当以阶級的爱和阶級的恨来教育儿童,教他們对敌人恨得入骨,对人民爱得真切。革命接班人决不是“观音菩薩”。假如我們的革命接班人連见到小白兔的死也流泪,那怎么能在对敌斗爭中把刺刀(扌通)向敌人的胸膛? 不同阶級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地主資本家引以为乐的事,劳动人民絕不会为之欢欣鼓舞;地主、資  相似文献   

4.
背景提示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表了徐文、古平所写的《育苗人》一文(之后,作者又将此文改写成《斯霞和孩子》,发表在同年5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强调儿童有一颗“纯洁、稚嫩的心”,“像水晶一般的明净”;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强调教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等等。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围绕“童心”“母爱”问题展开讨论直至批判“童心”“母爱”。因为刊发《育苗人》的“错误”,《江苏教育》编辑部作了《〈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的检讨,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64年第9期上。  相似文献   

5.
《江苏教育》編輯部在《<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这篇文章中指出的問題,确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斗爭的重大問題。我听到一位同志看过《斯霞和孩子》发表他的意见说:“教师能做到象文章中所写的斯霞老师这样,就不坏了,她是多么关心和爱护学生!她感情丰富,方法有效,此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总要好些。”初听,似是务实之言,細想,則不然。《斯霞和孩子》中写了三个事例,说明儿童在老师的教育下得到了转变。文章描繪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确实很好,有的送紅噴噴的苹果給她,有的象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她后面,亲昵地喊媽媽,……可是我认为从这里只能看出老师在用个人感情去籠絡学生,不是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阶級觉悟,帮助他們改正缺点,  相似文献   

6.
《福建教育》一九六三年第十一期轉載了《誰說教育战綫无战事?》(敢峰),《我們必須和資产阶級教育思想划清界綫》(許宗实),《从用‘童心’爱‘童心’說起》(王泰然)三篇文章。该刊今年六月号辟“資产阶級教育思想批判”专栏,发表了金澍荣的《一切以‘对儿童的爱’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化日报》编辑部和《江苏教育》编辑部,最近联合邀请南京市五所中学和七所小学的校长、教师共十五人举行座谈,讨论《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这两篇文章,批判资产阶级“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爱的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爱的课堂”是指以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为基本理念,以爱的方式和策略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为主旨,在尊重、赏识、支持的环境中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过程。学校2008年9月开展“爱的课堂”实验,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刊(小学版)1963年第五期发表的《育苗人》,宣扬了资产阶级的“爱的教育”思想,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来了十分有害的影响。这一期刊出了本刊编辑部写的《〈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一文,同时还发表了一批对《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批判的文章。希望全省教育工作者和读者们进一步开展批判和讨论,清除它们的恶劣影响。近几年来,我们还发表了一些观点错误的文章,将陆续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0.
斯霞的童心母爱是关怀儿童的自然情感,是关乎儿童身心人格长远发展的情感教育。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深具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教育爱品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人性美善之爱、职业道德之爱、公民责任之爱的集合。斯霞的精神性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1.
广东、黑龙江教育学会最近举行座談会,对“爱的教育”“母爱”“童心”等問题进行了討論。大家认为,“爱的教育”是資产阶級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它企图以“阶級調和論”来教育学生,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散布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企图以抽象的“爱”来“感化”学生,以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三年十月号《人民教育》发表了許宗实的《我們必須和資产阶級教育思想划清界綫》、王泰然的《从用‘童心’爱‘童心’說起》和敢峰的《誰說教育战綫无战事?》三篇文章以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內,我們就收到近千件的来稿来信。从教育行政部門到学校領导  相似文献   

13.
在批判宣扬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母爱能否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呢?我们说,绝对不能。因为“爱的教育”是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根本对立的。让我们先看看资产阶级宣扬的“母爱”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不遗余力地宣扬“母爱”呢?我们认为“母爱”是一种私爱,它是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孩子归社会共同抚养,虽然有亲子关系,但还没有什么母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家庭产生了,养儿育女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来进行,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子关系这时才有了特殊的意义。一个母亲不再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爱,而只是对自己负责抚养的子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一面在讲“为共产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一面又在鼓吹“爱的教育”,把“母爱”作为儿童教育的指导原则,说什么“孩子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要我们的教师“象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还要保持永久不变的“童心”,以“童心”爱“童心”,等等。这就不能不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爱的教育”能不能“为共产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呢?要能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一下“爱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我们看十八世纪的卢梭(公元1712--1778年)吧,他大肆宣扬“爱的教育”。说什么“扩张爱自而爱他人,这就变成为道德,而这  相似文献   

15.
教育感悟821:儿童需要有童心的爱。什么是童心?请看九旬老人任溶溶的诗集《我成了个隐身人》,如孙建江所评“绝对童趣,绝对好玩”。如《写字桌》一篇:爷爷在写东西,孙子在画小鸡,  相似文献   

16.
浙江 温州:——童心。《作文成功之路·初中版》(下同)2010年9期《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故事》,童年故事涉及童心,如何借故事展现童心,此文给出了范例和方法;2011年1期《“想象力倒数第一”or“世界第一”》,谈及教育与“想象力”——与“童心”密切相关;我们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正在扼杀“想象力”,或者说孩子的童心,致使“21国调查,  相似文献   

17.
赏识教育是在继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和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致力于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信舒展、快乐、健康、最优成长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鼓励人民教师热爱儿童,如果能从培养无产阶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立場出发,这是大家都贊成的。但是,事实并不完全符合我們的希望,有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說明,儿童的心“象水晶一样的明淨”,教师要用“童心”爱“童心”。并且要我們学习这种“榜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們正当的忧虑:是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不仅适用于过去,更能影响和引领当下与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爱的课堂”,是对斯霞教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爱的课堂”追求儿童“活泼泼”的生长状态,强调让儿童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遵循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原则,提出了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等基本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定文 《宁夏教育》2013,(7):128-128
著名教师斯霞,将她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作为教师,自从融人了这项远远大于自己的宏伟事业,对爱的珲解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更是一门艺术。试想,家长为什么认为把孩子交给教师会很放心?在孩子心目中,教师的话为什么总是真理呢?那么,为人师者怎样在教育教学中把情和爱注入教育事业,滋润学生的心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