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2.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4.
“长善救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源于《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为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通俗地讲,“长善救失”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一向被教育者奉为真理,但这条教育教学原则也许是教育中的一个“二律背反”。因为,在世界上,人人都无绝对的优点和弱点,二者犹如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如性格急躁者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正如王夫之所言:…  相似文献   

5.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6.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 ,有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 ,才能炼就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慧眼 ,变片面苛求为激励扬长 ,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优化和深层潜能开发 ,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过错。《学记》云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讲的就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过错。教师只有从“知心”入手 ,才能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7.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8.
李维花 《农村教育》2007,(12):25-26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并克服缺点。  相似文献   

9.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10.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  相似文献   

11.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2.
品读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相似文献   

13.
信息     
知心救失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变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  相似文献   

14.
《学记》提出教师要“善教”,学生要“善学”。在教学上,教与学,就象鸟之有两翼,缺一不可。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才算“善教”呢?《学记》有以下几点深湛的见解。一、了解学生。《学记》说;“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这是说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有坏。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因材施教。二、发扬学生的优点,转化学生的缺点。  相似文献   

15.
学者四失     
《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即“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说做学问的人容易发生四种过失;有的失之贪多,不求甚解;有的失之务少,知识面窄;有的失之图易,不动脑筋;有的失之怕难,不用苦功。这四种学习中的过失,的确是学习的大敌,也是学生的大敌。做教师的,应该善于指导学生克服这四种学习中容易产生的过失,方能称职。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古籍《学记》这话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发。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既要重视“长”学生之“善”,也应重视研究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之“失”的规律,使其之“失”向“善”转化。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方面。其产生、发展和矫正有其固有的特点和复杂性。在中学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品德问题。而品德性问题行为中也常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区分。品德性问题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威胁到教学秩序与社会安定,应当…  相似文献   

17.
范艳君 《家教世界》2013,(7X):99-100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一种教育原则",长善救失"第一次在《学记》中正式提出。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而"长善救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教育中",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如何应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洞悉学生、抓住教育契机、选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些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救失"和"长善"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掌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知其心",  相似文献   

19.
“扬长避短”,顾名思义,发扬长处,弥补不足,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最大效率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我国古代名著《学记》强调,“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长善而救其失”正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潜力,扬其长处,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诚然,很多教育管理者都知道“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但实践中却难以把握时机。这说明“扬长避短”要得其法。  相似文献   

20.
教必先知心     
作文指导最忌“无的放矢”。教者如果找不准“靶心”,就难免乱放一通:或则泛而不切,不着边际;或则饾饤琐屑,束缚性灵。这样做的结果,讲者自讲,失者自失,学生得不到实在的帮助。古人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刘承发、瞿惕时两位老师的指导,从分析学生作文的现状入手,对症下药,疏而导之,真正做到了“知心救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教材安排写人与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